随着春节的到来,硝烟弥漫的“年味”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今年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有没有影响?成都今年情况又如何呢?5日,市生态环境局对此进行了分析。
燃放禁令显效 污染累积速度较往年偏慢
受夜间晴空辐射逆温不利气象条件和禁放区外烟花爆竹燃放影响,虽然我市除夕夜颗粒物上升速度较往年趋缓,但在大年初一早上仍然出现了重度污染,市环科院的“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和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值班人员告诉记者,此间来自区域内未禁放区烟花爆竹燃放的输入污染,对我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仍然造成较大影响。
“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我市颗粒物浓度自除夕20时起开始缓慢上升,在初一零时中心城区并未出现污染程度迅速恶化现象,维持在轻度污染。”据市环科院副院长谭钦文介绍,受逆温、边界层压缩影响,清晨空气质量再度下降,并迅速加重为重度污染。激光雷达反演边界层高度可以发现,初一清晨5点开始,边界层高度开始压低,风速减弱,而对应的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迅速上升,空气质量恶化速度加快,仅3个小时空气质量从轻度污染快速恶化至重度污染。
从全省范围来看,2月5日早上,除川西高原外,省内大部分城市均污染。截至5日10时,川西平原除雅安为良外,其余城市均为重度污染。
从大气科研实验室PM2.5离子组分浓度及占比时间序列变化来看,空气质量迅速恶化期间,与烟花爆竹燃放相关的特征指标如钾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浓度呈快速上升态势,5日上午8时达到峰值浓度,分别为33.9微克/立方米、23.4微克/立方米和31.3微克/立方米,远高于平日浓度。与烟花爆竹相关的重金属浓度也显著升高。
经分析,本次主城区空气质量下降主因不是本地污染所致,主要受到周边区域污染物传输影响。一方面主城区烟花污染排放示踪物峰值浓度未出现在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的初一零点前后,而是受不利气象驱动出现在初一上午,且主城区主要污染物峰值出现的时间较周边区县及其他城市滞后4-6小时;另一方面,本次污染物浓度上升幅度相对较缓,受凌晨不利扩散条件影响较大。工作人员分析指出,与去年除夕初一相比,今年同期空气质量恶化速度减缓,达到重度污染时间推迟了5个小时,PM2.5峰值浓度降低了73微克/立方米。工作人员认为,这说明市区和禁放区烟花爆竹管控效果好,但禁放区外烟花爆竹对于全市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此影响,双流区、温江区、郫都区、新津县及崇州市城区小时空气质量指数大于500。
根据最新观测结果,由于天气晴好,5日11点起扩散条件好转,边界层逐步抬升,近地面颗粒物浓度开始降低,空气质量得以缓解。夜间至明日凌晨,受逆温边界层下压影响,空气质量将有所下降。
“硝烟”危害不容小觑 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
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总希望通过燃放烟花爆竹增添喜庆氛围,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那么,燃放烟花爆竹究竟都有哪些危害呢?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容易形成火灾事故,让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必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的空气污染物,这将使得燃放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迅速下降,如果适逢无风或静稳天气,有害气体一时无法飘散就会形成污染物堆积,并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如此一来,不仅对眼睛产生刺激作用令人感到不适,更主要的是会强烈地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发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对年老体弱和婴幼儿群体危害很大。
“爆竹产生的高强度噪音对于脑血管、心脏病等疾病患者的危害也十分严重,这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我国几乎每年都有不少因放鞭炮,对听力造成严重损伤、爆炸性耳聋、听觉迟钝的事例。噪音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今年除夕至初一期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0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其中11个城市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与前一日相比,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级别城市数量分别增加49个和8个,烟花爆竹燃放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明显。
为防范春节期间出现空气质量重度污染和火灾安全事故,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等六部门未雨绸缪,提前发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号召广大民众自觉遵守《成都市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积极摒弃陈规陋俗,主动抵制燃放烟花爆竹行为。
据悉,今年全国已有449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且由于今年各地普遍加强烟花爆竹禁放限放措施,春节期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同比普遍好转。
有关部门提醒,为了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希望广大市民继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在禁放、限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以实际行动避免空气污染和火灾事故发生。
本报记者 缪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