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观察
2019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召开,明确了新一年的年度“城市任务”。
主会场内,外国驻蓉商协会、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国际知名涉外法律服务机构、中央驻川机构、在蓉央企以及评价报告发布组织、金融监管单位代表等齐聚一堂,涉外企业和机构代表被邀请坐在了最前排。
当前,营商环境日渐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此次大会,成都诚意满满:让全球企业家聆听成都声音,请大家为成都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建议、出点子。
从对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求进步。成都期待,用一件一件的实事、一点一滴的改变,打动全世界的企业家和投资者,让“投资西部、首选成都”的共识逐渐升级为“投资中国、看好成都”的共识。□本报记者 陈碧红 蒋君芳
看现状 对比找差距
企业开办手续办理,新西兰用时0.5天,香港用时1.5天,北京提出到2020年压缩至2天,而成都则需要10天――在成都看来,这类“小差距”,与这座城市的经济规模排位相比,显得有些不对称。
2018年,成都GDP达1.53万亿元,进出口总额4983亿元,分别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3和第7位;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累计市场主体227万户,均列副省级城市第2位。
“一些世界级企业会敏锐地捕捉经济体快速增长带来的市场机遇,主动寻求与城市合作,一些本土成长的企业也需要借助城市崛起之势,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运用市场。”在成都市主要领导看来,相对成都的市场消费潜力和市场主体增量,以政务服务效率为衡量指标之一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通过对标世行、国家发改委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成都梳理出不少“短板”。比如,市场投资便利度存在差距,部分领域民企投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仍然存在;科研创新环境存在差距,源头创新供给不足,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基地等与先发城市有距离;人才要素集聚存在差距,人力资源增长较快但领军人才不足,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够灵活等。
看全球 对比找路径
“营商环境建设是一个学习借鉴、超越创新的过程。”成都市主要领导在会上表示,一些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我国部分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先进经验,成都将主动对标,明晰工作方向和着力重点。
环顾全球,成都“对标”的视野已经延伸到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世界城市和上海、深圳等国内城市。
以香港为代表的高度国际化营商环境,以低税率和高效能吸引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资源在港集聚运用转移转化,连续24年获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以新西兰为代表的高度市场化营商环境,除核技术、转基因技术外未设置其他禁止外资进入的领域,在世界银行近3年营商环境排行榜上始终位居榜首。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高度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构建保障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公平有序、政府行政行为公正透明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监管程序,成为全球投资风险极低的国家和跨国企业在亚洲进行仲裁的首选国家。
以深圳为代表的高度便利化营商环境,通过推进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不见面审批”等系列改革,让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去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营商环境排名中居国内城市首位。
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最突出的城市竞争力和最显著的发展优势,也成为成都学习追赶的目标。
补短板 方案密集出炉
会场内,每个座位前都摆放着一份文件:《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及配套行动计划(讨论稿)。成都期待,这份“1+10”大礼包,能够有效化解市场主体投资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度的行动计划即将展开:在市场准入上,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各类投资者特别是海外投资者敞开城市大门;在政务效率上,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实现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在要素配置上,进一步深化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专业化企业参与全球供给体系建设、产业功能区建设和市场化改革;在市场监管上,高标准建立以包容创新、审慎执法为理念的市场监管制度,为市场在法治保障下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供坚强保障;在权益保护上,高标准建立以提高企业安全感为导向的合法权益保护制度,让每一位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不仅如此,成都还将同步出台《成都市损害营商环境行为问责办法(试行)》,明确了15类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问责情形,使全市各级行使公权力的单位和人员心中有诫、令行禁止,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按照预期目标,到2019年底,全市所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至95%以上,办理时限压缩30%以上,部分领域营商环境指标达到国际公认的先进水平;到2020年底,力争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各领域营商环境指标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十强,加快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
同步播报
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成都具体这么做
本报讯(记者 陈碧红 蒋君芳)2月1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节后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了即将出台的《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及10个配套行动计划。
据悉,成都将对照营商环境世行标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指标体系,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内陆开放和法治服务五大环境。重点聚焦科技创新全链条,持续提升全球人才资源集聚能力、国际重要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能力,营造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优良环境等。
为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行动方案》锁定了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三个重点改革发力方向。
围绕市场化,成都将坚持消除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推动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在全面提高市场准入开放度、市场竞争开放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确保“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外地人本地人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外资一个样”。
围绕法治化,成都将在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严格依法保护产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通过健全法制保障,让市场主体投资安心、创业舒心、办事顺心。
围绕便利化,将围绕国际标准,聚焦“四最”,即实现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经营便利、企业员工生活便利,不断创造优越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