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南地区的凉山,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凉山州提出,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转型跨越、脱贫奔康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以生态建设为先导,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凉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让凉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在凉山中部的安宁河谷平原,有一高原湖泊――邛海,曾经这里湿地退化、水质污染。经过多年的湿地恢复治理,如今邛海水域面积达34平方公里。邛海湖畔的泸山,曾经被火灾毁坏,通过植树造林,一棵棵树苗正茁壮成长。
邛海水生态环境的变迁、泸山林区的变化,是凉山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变化背后,凉山州梳理出清晰的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守护生态得金山。
□禅心 何流(图片由凉山州委宣传部提供)
绿色发展最亮丽
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干流穿越境内1200余公里,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凉山州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生命工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早在2016年8月15日,凉山州委七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凉山的决定》,提出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转型跨越、脱贫奔康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以生态建设为先导,统筹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绿化凉山行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注重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凉山。
凉山州现有林地保有面积5981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6.2%,活立木总蓄积3.3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5%,林木覆盖率61.9%。有全国森林蓄积第一县木里县;有国家级的大风顶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森林、野生动物、湿地等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保护区面积500.6万亩。有国家、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总面积66.8万亩,其中,邛海湿地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近年来,凉山州通过实施人工营造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生态脆弱区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大规模绿化凉山”行动,多种途径补充林地和增加森林资源,为保护长江母亲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森林覆盖率看,全州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8.6%提高到2017年的45.5%,增长了16.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达到3.33亿立方米。
随着邛海生态环境的改善,邛海景区功能、品牌效应全面提升,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热捧的旅游目的地,创建成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凉山州抢抓机遇,拟建设西昌市“河湖公园”,其总体架构为一带、三河、七湖、八湿地。即:以安宁河干流为纵轴,河流两岸宽谷平原为两翼的田原城市景观带;以邛海国家水利风景区(包含三河一湖)梦幻水域为核心,新建东湖、大兴湖、天王湖、樱花湖、月亮湖、望邛湖,打造邛海湿地、东湖湿地、西河活水湿地、月亮湖湿地、复兴湿地、两河口湿地等八个湿地公园,构建大水域,形成大水景,实现“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湖水相依、彩带环绕”的西昌阳光水城梦,建成中国西部旅游、度假、康养、居家首选地。
生态扶贫相促进
目前,全州17个县(市)中,有12个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除宁南县外,均是深度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成为必然。凉山州找准生态保护扶贫着力点,坚持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生态建设与带动精准扶贫双赢。
凉山州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脆弱地区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吸纳当地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获取劳务报酬。同时,争取新增更多岗位,在贫困户中选聘生态管护员,通过生态公益性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凉山州林业局负责人说,在贫困户中选聘生态管护员,有利于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有利于加大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力度。未来几年,预计有近10万名贫困群众将通过生态管护岗位脱贫。
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与群众持久脱贫兼顾相融的有效载体。凉山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大力发展“1+X”林业生态产业和“果薯蔬草药”特色农牧业;鼓励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依法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场、草原等重要景区(点)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可进入性和舒适性,发展生态旅游体验、生态科考、生态康养等生态旅游。鼓励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土地、草场、山林等资源,开展户外休闲、农事体验、乡村观光等乡村旅游,支持打造一批旅游扶贫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在生态环境恶劣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居住在生态核心区的居民有计划地实施生态搬迁,开展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