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游客在西昌市安哈镇体验乡村旅游。本报记者 杨树 摄
本报记者 罗向明
“又来啦!快请坐,快请坐!”2月6日一早,凉山州西昌市安哈镇芊旷村村民熊赤惹忙着招呼来彝家乐的客人。借着安哈镇民俗旅游的东风,熊赤惹家开起彝家乐,3年时间不但脱了贫,还带动身边贫困户一起增收致富。
彝家乐坐满“回头客”
进入安哈镇,浓郁的彝族风情扑面而来――道路两旁的一幢幢新房上,用彝族人最喜爱的红、黄、黑三种颜色,绘上故事、传说及彝家日常生活场景等。一路上,记者看到不少来自成都、重庆等地的车辆。
熊赤惹家开的彝家乐“小桥流水”在西溪河边上,从安哈镇旅游环线转进去,还有差不多两公里的路程,主要接待“回头客”。11时许,记者来到他家时,院子里已停了13辆小汽车。5桌客人各自围着烤架,自助烧烤具有当地特色的乳猪、三黄鸡、土豆等。
游客马丹一家14人定了一个大桌,把烤架移到河边,3个大人负责烧烤。每烤一盘乳猪肉出来,全家人争先恐后,一扫而光,欢声笑语不断。“他们家的烧烤味道好,我们是第三次来耍了。”
熊赤惹和妻子跑前跑后,忙着为客人们传菜、倒水,偶尔指导客人怎么烤更好吃。两个放了假的孩子也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今天到现在已接待了60多个客人。”熊赤惹说,春节不是自家彝家乐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紧靠西溪河,夏天来玩水的游客更多,常常一天要接待上百人。
发展民俗旅游有奔头
熊赤惹一家6口人,此前仅靠2亩多旱地种点玉米、土豆,勉强维持生活。2016年,在镇、村及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熊赤惹一家开起彝家乐,当年就脱了贫。熊赤惹笑呵呵地说,生活一年比一年好,2017年收入约10万元,2018年达到15万元。
彝家乐的食材从村里其他贫困户家里收购,他还专门请了一名贫困户当服务员,每月开 2000元的工资,生意好的时候还要多请几个临时工帮忙。
在安哈镇,像“小桥流水”这样的彝家乐有53家,目前已形成集聚规模效应,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度假。
瞄准商机,贫困户阿呷新哈不但自己开办了彝家乐,还发起成立养殖合作社,13户成员中有11户是贫困户,养猪、养鸡、养蜂等,一年下来收入可观。其中,养殖合作社养的鸡和猪直接提供给镇上的彝家乐,“现在是供不应求。”
阿呷新哈介绍,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60万元,“本来可以分红的,但大家一致同意趁着好光景,再扩大规模,争取做得更大更好。”就在不久前,合作社承包了村里30多亩土地,准备新增中药材种植项目。“我专门到云南学习了技术,开春后项目就要启动。”
安哈镇副镇长胡馨梅介绍,全镇共有3个贫困村,贫困户446户2086人。安哈镇依托本地优势资源,深挖特色民俗文化,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全力打造原生态彝寨风情旅游强镇。结合本地特色,安哈镇每个季节都推出各种节庆活动,如春季赏花,夏季火把节民俗文化活动,秋季彝历新年彝族美食节,冬天赏雪等。
2017年,安哈镇全镇贫困户全部减贫。2018年,安哈镇旅游业产值达297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883元,发展民俗旅游成为安哈镇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同步奔康最重要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