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川籍“文物医生”故宫里妙笔生花修文物

时间:2019-02-19

――对话故宫博物院“文物医生”杨频

本报记者 王青山

2月16日,《沉潜与回望》杨频书画作品展在南充阆中市政协书画院开展,观展者络绎不绝。杨频是阆中市解元乡人,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是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医生”,专门负责古书画的临摹复制工作。他曾在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第三集登场。当天展览间隙,记者专访了这位妙手“修复历史”的“文物医生”。

  临摹品也可以是国宝级文物

记者:现代科技已可以纤毫毕现地复制古书画,为何还要费时费力人工临摹呢?

杨频:以高清扫描、高清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复制古书画,永远无法替代人工临摹的古书画。因为无论分辨率多高,都属于印刷品,可以工业化生产,不具备文物价值属性;采取现代喷绘技术复制出来的古书画,1到2年就会褪色、变色,即使是精心保存、收藏,10多年后,纸张就会变得脆弱不堪。数字复制古书画,从扫描、打印到装裱,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数字复制件只是在应急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临摹复制出来的古书画,虽然费时费力,但笔墨间有临摹者本人的温度,更加灵动、有生气。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组,共有1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有3人从事数字复制,其余的都从事手工复制,而书法作品手工复制只有我一个人。

记者:人工临摹复制的古书画,毕竟不是原作,算不算“赝品”?

杨频:当然不是。有些临摹的古书画也是国宝级的文物。比如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兰亭序》,就是唐代的摹本。现代的摹本也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但一般人很难看到真迹,1960年,故宫博物院邀请国画大师陈少梅的夫人冯忠莲对照《清明上河图》的真迹进行临摹,断断续续,到1980年才完成《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因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该摹本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临摹最多的是匾额和贴落

记者:您在故宫临摹最多的古书画是什么?

杨频:我临摹最多的是故宫里面的匾额和贴落。所谓贴落,就是宫殿里面的窗户、隔断等装饰的字、画等,由于这些字画大都是纸或者绢做的,天长日久,会有锈蚀、破损、霉变、缺失等现象,这就需要用今天的新材料重新写、画、做旧,然后再重新贴上去。我复制最多的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为此,我经常告诉朋友:“我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乾隆皇帝。”

记者:您复制的乾隆皇帝最难的作品有哪些?

杨频:“旰食宵衣”匾额是乾隆皇帝题写的,因故宫火灾,付之一炬。虽然文献里面有该匾额的记载,但没有留下图像、照片等,基础资料一无所有。我推测,“旰食宵衣”应该是乾隆皇帝写给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勤政为民,且应是其中年时期所书写。为此,我到库房找出乾隆中年时期的书法作品,点、横、竖、撇、捺仔细揣摩,把乾隆皇帝书写特点烂熟于胸。故宫有专门负责保存乾隆皇帝书画作品的专家,当我将定稿向这些专家征求意见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像,太像了!”

寿康宫是乾隆皇帝母亲居住的宫殿,有一副乾隆皇帝为母亲书写的对联:“金盘露满瑶华丽 丹粟祥凝鹤算绵”。由于时间久了,楹联中的“丹”字脱落,需要补写。我就根据这一对联里面的字划特征和整体风格,把“丹”字补上,完成后大家称赞“浑然一体”。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毕生学习

记者: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和艺术修为,让您能够进入故宫博物院?

杨频:走上书法这条路,是受我爷爷的影响。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了。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十里八乡有红白喜事,都叫我爷爷帮忙写对联。我是家里的长孙,爷爷每次都把我叫上,帮忙裁纸、牵纸、叠格子。润物无声,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书法。爷爷见我写字很投入、有天赋,就每天辅导我练习书法。小学时,我的书法经常得到老师表扬,心里总是喜滋滋的,练习书法的激情更加旺盛。

1993年,我以阆中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阆中师范学校,后被保送到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习。200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后于2011年攻读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2014年,我原本打算留校任教,此时接到了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故宫丰富的书画真迹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选择了故宫,选择成为一名“文物医生”。

记者:您的个人书画展名字叫《沉潜与回望》,有什么深意吗?

杨频:我就是告诫自己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毕生都要学习、传承,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回望家乡,寄托乡愁。此次展览共有我50多幅书法作品和10多幅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内容都是历代名人名家歌咏阆中的诗词歌赋,希望能让外界更深地了解阆中,爱上阆中。

  • 上一篇:5天抓获4名上网在逃人员 揭秘自贡灯会“追逃神器”
  • 下一篇: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 “2019世警会”成都火热备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