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科技城建设、优先抓先进制造业、优化投资环境――
2月11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往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等部门看望干部职工,再次呼应此前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六次全会的部署,不难梳理出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2019年绵阳“关键词”。
进入2019年,随着机构改革调整陆续到位,在节后的绵阳市两会及相关部门的一场场“收心会”“部署会”上,这些关键词不断与“抓落实”“见实效”等提法组合“出镜”,相关工作的责任分工、落实路径也不断细化。□本报记者 祖明远
创新体制机制集中推动发展
2月11日,绵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节后到的“第一站”,是绵阳市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下称“融办”)。在整合市经信、发改等机构后,“融办”于今年1月14日成立。
专门工作机构只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更关键的还是工作思路和行动方案。2018年,绵阳出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深入剖析制约科技城加快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指出破解方向――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军地一体化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培育、融合发展生态优化等五大行动。
方案将“五大行动”细化为16个方面136项主要任务,每个任务都明确了牵头领导、执行部门和相关负责人,时间、进度、任务要求一清二楚。“今年我们首要是整合团队,迅速形成战斗力。”“融办”副主任李建国说。
2019年,绵阳将以项目大攻坚推动集中发展区建设大提速,项目列表中既有科技城大道二期等“四纵四横”骨架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也包括安昌河、草溪河综合整治、科技之心中央公园、市级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建项目,还包括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电子九所磁性材料产业园等产业项目。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在绵阳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组数据令人关注――2018年,绵阳市17户企业进入全省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入选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新增146户,历史性突破1000户,达到1002户。
而在2017年初,绵阳市规上工业企业仅为842户,在当年的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绵阳市领导分析一针见血:“没有一定数量的规上工业企业,投资就缺乏载体,规上工业增加值从哪里来?”
由此,绵阳产业发展核心思路逐渐明确――坚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通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绵阳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等,编制实施绵阳市工业重点产业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了涵盖长期、中期、近期的规划体系以及实施意见、支持政策、配套措施的完整政策体系,其中不乏真金白银的实在举措。以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为例,对主营业务收入首破1500亿元的企业,绵阳将给予管理团队以及相关人员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数据显示,2016年绵阳市工业投资增长10%、技改投资增长9.5%,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2018年绵阳市完成工业投资469.89亿元,同比增长30.8%,增速全省第一;技改投资430.99亿元,同比增长30.8%,增速全省第二。
今年春节前,绵阳市出台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七个行动计划》,对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绿色化发展、服务化发展、本地配套率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规划,“及早布局,力争新增高成长型中小企业8户、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优化环境集聚发展新活力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绵阳市委领导关注的是“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变化。4天后,市政府主要领导节后第一站调研选在惠科项目、京东方绵阳项目建设现场。其关注点,正是与项目投资建设息息相关的营商环境。
得益于营商环境、项目招引等工作,2018年,绵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6.07亿元、增长15.8%,增速自建市以来首次排名全省第一。
2019年还是绵阳“营商环境提升年”,着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同时,还要继续优化企业登记、施工许可审批、水电气报建等流程,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88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
对外开放通道建设等发展环境改善也在同步推进。绵阳明确,通过五年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到2020年力争交通建设投资超过800亿元,建成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2020年底,随着绵西高速建成通车,绵阳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3公里,从全省第12位上升至第5位。2019年,随着两条途经梓潼县的高速公路项目启动前期工作,未来绵阳将实现9个县市区均通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