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张杰实习生刘可欣)四川老作家高缨“远行”了。2月22日上午,四川作家蒋蓝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透露,当天早上7:30,作家高缨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9岁。随后,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文学》杂志执行主编、作家罗伟章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高缨先生是我们《四川文学》的老编辑。去年我还与杂志社同事去医院看望他,当时他得了肺炎,但精神总体还很不错。”
高缨,原名高洪仪。1929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一个铁路职员家庭。1945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46年在《火之源》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张娘》。1947年在重庆当小学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到作家协会重庆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60年开始,先后在四川省文联、四川广播电台工作。1960年曾任四川《星星》诗刊副主编。
高缨前期以写诗为主,1958年后从事短篇小说创作。长诗《丁佑君之歌》发表于1951年,是其诗歌代表作,曾获重庆创作评奖一等奖。他著有长篇小说《云崖初暖》《奴隶峡谷》、诗集《大凉山之歌》《凝聚的雪花》、叙事长诗《丁佑君》《三峡灯火》、小说和电影剧本《达吉和她的父亲》、散文集《西昌月》《竹楼的恩情》《心灵的母亲》《向往那片神奇》《爱在无声中》等。其中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以浓墨重彩书写了彝汉民族的友谊,影响较大,是高缨的成名作、代表作,于1960年被改编拍成电影。
高缨是四川文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对他的去世,蒋蓝心情沉重:“高缨先生的溘然长逝是四川文学界的重大损失。祝他一路走好,佑护四川文学!”蒋蓝说,“我从事人物采访十几年,但著名作家高缨先生我没能采访到,是非常大的遗憾。”
蒋蓝在少年时代就看过根据高缨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拍摄的电影,“不但让我对神秘的大凉山产生了神往,也对这位作家顿生敬意。他写乡土,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之间对话真切、俏皮,反映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熟稔。”
22日下午,四川省作协发布讣告:“遵照高缨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高缨同志遗体定于2019年2月24日在成都东郊殡仪馆火化。”
作品欣赏
口弦(节选)
高缨
远方是璀璨的雪山,近处是幽暗的溪涧,阿呷乌芝坐在我身边,为我弹奏小口弦,她嘴唇像红叶,手指如嫩枝,一只杜鹃的啼声,缭绕在枝叶间……轻轻地拨,慢慢地弹,清清悠悠的琴音,像苍山上的凉风,像暮色中的荒烟;轻轻地拨,慢慢地弹,凄凄切切的曲调,像是娃子的呻吟,像是丫头的呜咽。
亲朋追忆
妻子女儿:他从未停笔,前不久还写了新诗
22日中午,记者采访到高缨家人。他的爱人段老师透露了高缨的晚年生活:“十年前,他在川大华西医院做了一次心脏手术。他一直非常顽强地跟病魔作斗争,虽然视力下降厉害,但他还是一直用放大镜看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一直没有停止写作。去年底,还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寻觅》。”
高缨在文学上取得瞩目的成就,对后辈影响深远。高缨的小女儿高山说:“如果说父亲对我们兄弟姊妹最大的影响,那就是三个字:真善美。他会给我们讲文学艺术,更重要是他正直的人格魅力,深深滋润着我们。我的哥哥姐姐都是画画的,在艺术领域有自己的成就。我也在媒体工作。这些都跟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高山透露,“父亲去世前不久,还写了一首新诗,悼念一位诗人。当时我看了觉得,爸爸写得真好!”
作家王国平:他是我敬重的良师
高缨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包括诗人梁平,诗歌评论家蒋登科,作家杨献平、王国平等在内的川渝文学界人士纷纷表示悼念。
回忆起与高缨先生的各种交集,王国平写道:“目送高缨先生。他是我敬重的良师,生前曾多次写信给我,鼓励我好好创作。”蒋登科说,“我和高缨先生没有现实中的交集,但我知道他和我的老师方敬先生、邹绛先生很熟,两位老师在世的时候时常谈起他。”
忘年交好友:他对后辈的热情令人感动
跟高缨先生有30年交情的忘年交好友徐先生,说起与高缨的情谊感慨不已:“他非常关心中青年文学爱好者,对后辈的热情令人感动。”30年前,从川大毕业的徐先生,为省作协的作家拍照片。拍过周克芹、流沙河之后,流沙河先生带他去高缨老师家拍。“从此我们就认识了,并成了忘年之交。”之后,徐先生移居新加坡,还曾经请高缨夫妇去新加坡住过一个月。近期,高缨先生身体不好,徐先生还专程赶来看望。
徐先生说,“我在联合早报工作,业余进行写作。高缨先生对我的写作有很多关键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做人方面,他是我的精神导师,像父亲一样。他的嫉恶如仇和正直人品,对我影响很大。”徐先生说,高缨先生一直关心他的写作,“鼓励我一定要多写。他去世之前,我还在跟病床上的他说,我会好好写,让他放心。”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