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集团特派记者蒋君芳
3月3日,记者见到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时,他正忙着围绕“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这一主题,完善自己将向大会提交的建议。
海特集团是四川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参与者之一。早在2003年,该集团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军品业务的公司,并取得“四证”,成为民用航空首个“参军”企业。2015年,又与央企中电科29所合资组建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随后建立成都双流海威华芯科技产业园,在国内率先生产出6寸砷化镓/氮化镓芯片。
但他也坦言,从2015年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开展技术攻坚,到今年预计实现规模量产,这个时间看起来不算太长,但要坚持住却并不容易。
不少来自四川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有着相同感受:研发投入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回笼慢,导致很多企业明知研发重要但不愿意或者无力在研发上投入过多。
记者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中不足五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比率同样较低,与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较大,迫切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要长时间保持研发高投入,就必须解决资金渠道问题。钱从哪里找?商业贷款是一条路。但李飚表示,这条路并不好走。“商业贷款一是利息不低,另外周期一般都比较短,而科研投入,尤其是基础科研投入,出成果的过程往往比较漫长。”
“长期跟企业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从事科技研发的企业普遍面临的‘成长的烦恼’。”他因此呼吁,金融机构可以更大程度地创新思路,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支持研发的融资产品,“比如说适当延长贷款周期,多陪着企业走一段路,帮助企业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