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振宇 袁婧
3月13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段旭如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位于成都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预计今年建成,其离子温度将向“人造太阳”所需的1亿度目标迈进。
相较于原子弹的核裂变,氢弹的巨大威力则源自核聚变。太阳能带来光与热,也是因其内部进行着热核聚变反应。段旭如说:“如果人类能掌控这种反应,意味着拥有无限和清洁的能源。”
而可控热核聚变需要三大条件:1亿度以上的离子温度,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中,以及足够高的密度。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欧盟、中国、美国等七方联合起来,正共同推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也称“人造太阳”计划。
在这个国际合作平台上,中方承担了其中约9%的部件研发与制造,已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其中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牵头成功研制的超热负荷第一壁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权威机构认证。此外,为具备开展近堆芯等离子体参数研究的条件,段旭如正带领团队向1亿度进军。
“人造太阳”何日能造福人类?“ITER计划以后,要经过聚变示范堆阶段,然后建商业堆为人类提供能源。”段旭如坦言,按照现在的研究进度,人类在本世纪中叶能用上聚变能。
核聚变研究,是一项典型的基础科学研究,远离鲜花和掌声,甚至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应用价值。段旭如说,尽管追求真理的路程漫长和曲折,但一旦突破,将深刻影响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再经过应用转化成为人类财富。
“从事基础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特别是要有好奇心及追求真理的恒心!”段旭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