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大校长曾勇谈创新:大学必须重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时间:2019-03-14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柴枫桔 北京 摄影报道

“人一出生就有好奇心,大学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研究型教学重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日前,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在北京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重点提到了他所关注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和名师培育计划。

对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创办一流大学,培养精英领军人才,仅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不够的,“已经知道的东西他可能干得好,可是没有的东西、创造从0到1的东西就需要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即独立思考及创造性思维

“工科培养的人才干活的多,成为领军人才的也有,干活儿的相对多一些。”近年来,电子科大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瞄准了具有创新引领性潜质的精英人才。“创新引领性人才,不是说现在就能培养出来,而是现在就要打下根基,培养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有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他们能成长为一个领域的精英。”

人一出生就有好奇心,但是在后天培养中,我们往往因为对应试的重视而忽略了人喜欢探究、探索的本性。在曾勇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在大学重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少数聪明的学生能无师自通,能学好。而多数学生习惯于应试的题型匹配,模仿能力很强,可能并不懂一个原理的来龙去脉,却仍然可以把题做对。曾勇说,“这样的学生,需要在大学里被重新唤醒。”

什么是创新能力?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去年,曾勇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斯坦福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和老师共同加入到一个项目中,从创意到做出原型到商业计划,不断有指导老师参与进来。“以前工科强调动手能力,但对创意、想象力重视不够,现在我们在强调动手的同时还要强调创新的思维。”

创新课堂

变单向传授为互动研讨式学习

上课,不是老师简单的传授知识。“以前我们的课堂只是单向性的讲述,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参与感不强。但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探索、没有发现、没有重新构思,是难以培养创新思维的。”

曾勇提到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教授们设计的“卓越成长计划”,计划依托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把有趣的科研课题融入本科培养方案,与“核心课程群”衔接融合,通过各级通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挑战精神。“不仅老师要教还要学生听,要有互动、有研讨、有项目、有课题。”

“对工科来说,将来很少有东西只是一个专业的,所以我们强调知识的综合和集成创新,包括跨学科的交叉。”曾勇介绍,不久前,电子科大新开设了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辅修专业――交互新媒体艺术,它将电子信息技术和实验艺术结合起来,把光机电、信号、图像处理等结合起来,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最后由学生做出作品。“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研究型教学体系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创新思维

也蕴藏在通识教育中

在访谈中,曾勇多次提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他看来,电子科大虽然是一所工科类院校,但是人文底蕴、综合素养同样重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既包含在专业教育中,也蕴藏在通识教育中。”

在电子科大,通识教育被高度重视。它由“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创新创业教育”6大模块构成的114门核心通识课程,13个学分。覆盖一二年级,有些跨到了三年级。“我们希望能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提倡的听、说、读、写‘新四会’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等综合素养。”近两年,该体系课程开课1128门次,覆盖学生4.9万人次。

除了六大模块,“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更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它包括了红楼梦赏析等几十种主题赏析。”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网上选择学校为学生精选的全国优质通识类慕课,邀请名家大家做客成电讲坛,进一步拓展通识教育的外延。

创新人才

专门提出了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培养创新性人才需要优秀的老师。电子科大每年有10多场国内外教师招聘会,引进优秀教师。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汇集的青年杰出教师人才,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引进优秀教师,年龄不设限制,主要看学术潜力和学术上的成果。”曾勇说,比如90后教授刘明侦、80后教授周涛,都是杰出青年教师的代表。对引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有专门的杰出人才培育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等。

教师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科研和教学。主要走科研方向的年青老师发展途径比较多,但是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发展路径则相对较窄。在今年的委员建议中,曾勇专门提出了教学名师培育计划。

“要评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基本都要到50多岁,我建议国家能够设立一个教学名师培育计划,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计划的子计划,能发掘一批教学名师后备力量,“他们的年龄在40-50岁之间,科研基础好,对教学特别有激情,愿意从事创新性教学和教学研究。”

  创新前沿

已布局“智能+”促人才培养

今年两会上,“智能+”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电子科大本科人才培养中已经有人工智能的方向。学校英才学院就在全校选拔人工智能方向的学生,“互联网+”复合培养计划也设有人工智能方向,学校还开设了智能制造实验班、机器人实验班等。去年,以计算机学院为基础,以机器人、智能通讯、脑科学等学科为支撑,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

“人工智能其实是非常广泛的概念,在电子信息、通信、图像处理、语言处理等方面都有。”曾勇介绍,电子科大正在依靠机器人中心开发一些集成、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利用科研平台促进本科人才培养。

人一出生就有好奇心,大学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研究型教学重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大校长曾勇

  • 上一篇:今年四川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 下一篇:四川推出10条举措进一步促进民营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