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蔡光洁建议: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美育工程

时间:2019-03-14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回到非遗传承的教育本源,将非遗作为‘中国特色’纳入学校美育工程加以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不过至今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到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到底如何加强非遗的传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蔡光洁结合自己在课题实践中的思考,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美育工程 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强国内涵》的建议。

现状

本地传承队伍青黄不接 传统生产效率跟不上社会需求

蔡光洁告诉记者,她从2009年开始研究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的藏族金工技艺,后来当地要做文旅项目开发,她在白玉县文化旅游局的支持下,结合自己在教育部立项的课题,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她刚出版的著作《藏族金工艺术》全面阐述了白玉河坡金工艺术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符号审美、文化生态以及传承与发展。蔡光洁说,她力求让这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更多的读者能感受这项国家级非遗的魅力,了解其生存现状。

她发现,藏族金工技艺由于在传承上遭遇瓶颈,制约其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单靠一本书、一个文旅开发项目是解决不了的,而且不止是藏族金工技艺,很多其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相同问题。”

蔡光洁把这些问题概括为“人”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是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技艺本土化传承出现“断裂”。例如,四川各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绝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她分析,这是由于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当地小孩接受新的知识体系,不再有兴趣和时间学习非遗技艺。受现代生活的影响,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到城镇发展又成了常态。而且过去非遗技艺主要靠“家传制”或“师徒制”来传授,新的有效传承机制又尚未建立。

另一方面,现有教育体系在非遗传承上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四川、云南、贵州等非遗大省很少有学校开设专门有关于非遗内容的教学项目。

建议

针对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 系统开展“非遗美育”工程建设

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蔡光洁认为,可以跟“美育”结合起来,“目前美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而非遗以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体育竞技为主要载体,具有知识性、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的基本特点,还蕴含着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与奋斗精神,与我国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接班人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她建议:回到非遗传承的教育本源,将非遗作为“中国特色”纳入学校美育工程加以建设,通过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而助推我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

她还进一步提出了建议方案:首先,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她建议,由教育部牵头,与文化部联合成立“非遗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推进机构,抓紧制定我国“非遗美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完善顶层设计和文化战略研究,建立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

其次,明确我国“非遗美育”工作的重要方向。结合大中小幼学校教育规律与特点,分层次、系统化开展美育工程建设;强调非遗的本土化和区域性特点,因地因校制宜,重点选择本地代表性非遗名录纳入传承学习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注重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结合,使其更具有社会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第三,推进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的传承机制。一方面,由教育部门利用当地非遗传习所和相关企业的设施条件建设“非遗美育实践基地”,鼓励各类学校开展体验式教学;另一方面在当地中小学和职校建立“非遗传承工作室”,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授课,发掘培养真正感兴趣的传承人才;同时,地方高校艺术师生到当地中小学校开展非遗美育支教、非遗教材合作编写,与企业合作开展非遗文创等活动,构建协同育人的传承机制。

第四,落实“非遗美育”的制度建设和配套保障。她建议,各级学校将“非遗美育”开课率列入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工作,并将其作为对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加强对美育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将更多的非遗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同时拓展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还可创建一批“非遗美育”特色示范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作有力支撑。

成都晚报-成都发布记者 薛欢 北京报道

  • 上一篇:四川将申办全运会、世界航空运动会、世界运动会
  • 下一篇:周晓强建议:缓解投融资难 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