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菜
四川新闻网泸州3月19日讯(朱启丹 记者 岳东)阳春三月,正是春耕好时节。在泸州市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脱贫产业园区,村民正挥舞着锄头,忙着除草、翻土……此时,六组村民罗江胜也在自家厨房忙碌着。二十分钟后,他将把招牌菜“干锅鸡”送到村民手中。由于长期送餐,罗江胜有了新的称呼“送餐老板”、“外卖大哥”。
贫困村有了外卖,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探其背后原因,2015年,古蔺县在东新镇确定了“农旅融合、田园牧歌”的发展思路。现已建成以呐喊村、民主村为主的万亩猕猴桃基地,以李家寨村、兴文村、建东村为主的万亩甜橙基地。
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让当地各色农特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大山,偏远贫困的山村正焕发出生机......村民的腰包鼓了,进而催生出了更多的致富之路。
产业发展,催生了大山里致富路
平整水泥路上,罗江胜的摩托车不时疾驰往返,可口的热饭热菜及时送到了基地务工人员的手里。
“这饭菜味道很棒!我们没时间回家做饭,都请罗江胜将饭菜送到基地,饭菜量很足价格也便宜,很方便。”
罗江胜、赵永菊夫妇开办的农家小餐馆叫“菊胜餐馆”,已经营了7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做好产业发展成为每个乡镇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抓手。东新镇在2015年将第一批猕猴桃种植在地势条件优越的呐喊村,带动了呐喊村村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村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罗江胜夫妇的餐馆带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一段悦耳的铃音响起,罗江胜拿起手机一看,还是猕猴桃产业基地务工人员打电话来订餐的。“老张,今天大伙想吃什么?我准备做辣子鸡,要不要给你们打一份……”电话那头响起一阵愉快的笑声:“要的要的,今天有口福哈。”罗江胜挂了电话后,迅速配好食材开始做饭。
味道好,价格公道。如今,在菊胜餐馆点餐的人越来越多。罗江胜说:“自己送的餐是大山深处的‘外卖’,更是自己的致富‘外卖’。”
2017年,在第一届东新镇猕猴桃音乐节活动开展的前后几天,罗江胜夫妇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活动开展的前几天就有客户打电话来定了很多桌农家特色菜。活动当天,更是接待了近30桌客人。7年以来,罗江胜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火爆场面。晚上,罗江胜发现手机里还有30多通未接电话。他知道这些未接电话都是找他定餐的。
去年,罗江胜保守收入40余万元。脱贫产业的发展让他率先走上了奔康大道。
出发送货
返乡创业,打工仔变为产业老板
受益的不止罗江胜一家。在外务工20多年的张益强也在呐喊村脱贫产业发展时,开起了生意红火的农家小餐馆。
2017年9月2日,东新镇召开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会议邀请了东新镇9个村近百余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参会,张益强就在其中。
会上,张益强得知家乡要发展猕猴桃产业,还邀请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能提供相关政策扶持,就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由于父亲在家已种植猕猴桃50余亩,现在年老无更多精力经营基地。同时,张益强看到菊胜餐馆的“生财之道”,打算也开一间特色农村小餐馆。
一同反乡创业就业的还有喻国友、王端等50余位村民。在外务工8年的喻国友回乡后开始种植猕猴桃,现达到120余亩。还找了同村的贫困户在自己的猕猴桃基地务工,“打工仔”变为小有名气“产业老板”。
田园牧歌,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东新镇位于古蔺县东部,山高路远,全镇无大型工矿企业,属于典型的纯农业乡镇。
去年,全镇猕猴桃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2015年种植的800亩已于去年挂果投产,亩产值达万元以上。东新镇采取以“园区+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猕猴桃基地,以建立“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及贫困户“流转有租金、劳作有酬金、入股有股金”。村民石明英今年65岁,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猕猴桃基地建起来之后,她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到基地打打零工,找零花钱补贴家用。
东新镇海拔420米--1450米,森林覆盖率达54%,立体气候非常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种植原生态农产品的绝佳之地。东新镇党委政府以此为优势,大胆探索,努力创新,确立了“农旅融合、田园牧歌”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做强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奔康”的乡村振兴道路,有效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我们种植一年的猕猴桃,相当于种植几年的庄稼。只要把产业搞好了,收入就增加了,生活就会变好。现在生活环境更美了,我们还住上了新房子,不再愁吃穿。”二组村民杨知莲布满皱纹的脸庞焕发出自信的笑容。在猕猴桃基地里,千万株嫩芽正舒展着身姿,朝着阳光生长。(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