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撂荒村”如何变身“高产村”――探访绵阳市安州区幸福七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

时间:2019-03-26

政策文件柜

●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抓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编制《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2年)》,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安排

●完善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定额体系,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推动建设模式绿色转型,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和抗旱防洪除涝能力

田园小目标

●四川省计划2019年和2020年每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以上,到2020年累计建成4430万亩

●安州区着力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

●七里村以高标准农田为载体,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以桃、核桃及蔬菜绿色生态、种养循环、乡村旅游节为辅的特色产业。

一线观察

李立洲 本报记者 寇敏芳

3月19日,记者驱车赶往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七里村。同行的安州区农业局土肥站站长陈小明介绍,七里村是安州区幸福七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的核心村,目前全村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从过去的“撂荒村”变成“高产村”,亩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三四百元提升到万元左右。

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

葡萄大棚里,嫩生生的藤蔓爬上铁丝架,叶片打着卷吐出新绿。

七里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18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站在村里的制高点俯瞰,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划一,大棚间阡陌交通,沟渠水塘紧密相连。

5年前,七里村还是个“撂荒村”,土地分散破碎,耕地在浅丘间上下起伏。“水灌不进去,也排不出来。”村民郑世惠曾种了20多亩水稻,除了自家的3亩多田地,其余的都是外出务工的亲戚朋友“送”给她种的。由于种植条件不利,每亩地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

2014年以来,村里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郑世惠记得,一块块土地被平整,田地周边规划布局排水系统,新硬化的沟渠能在暴雨季节将洪水引流出去,保护农田不被水淹;埋进土里的黑色皮管子,则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滴灌。

农田改善,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多。七里村规划了水果产业,启动土地流转计划,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

村民邓步华选择返乡创业,建立安州区塔水镇发阳家庭农场,如今葡萄承包面积已达258亩,每亩土地年产值接近1万元。

郑世惠也成为发阳家庭农场里的工人,“光靠打工,每年就可以挣1万多元。”12时许,郑世惠喜滋滋地收工,她每天只需工作半天。

“人闲,机器可不闲。”邓步华带着记者走进田边一间小屋子,化肥整齐堆在一边,两台红色机器正在全速运转,将水肥“泵”入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精准滴灌到每一颗葡萄苗。“有了这套水肥系统,施肥、浇水都不用人工,省了不少事。”

“种”出乡村旅游业

一边,是邓步华和郑世惠正“春闲”,另一边,七里村村主任唐斌忙得不可开交。

14时许,记者在村委会见到了唐斌。“忙到现在还没吃上饭。”唐斌笑了笑,“今天农家乐来了50多个客人,中午一直在帮忙做饭。”

在七里村,地势相对平坦的平坝地区以葡萄产业为主,而地势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则主要种植桃树。沐浴春日阳光,行走在桃花园步道,只见桃树随山就势,不少游客在桃花丛中赏花拍照。七里村还建设了观景台、水生态围栏、观光步行道等旅游基础设施。

春有花,夏有果。6月至10月,10多个品种的葡萄和桃子将陆续成熟,采摘游成为七里村旅游的又一个“增长点”。如今,七里村乡村旅游日均客流量达6000人次以上,年接待游客达200余万人次。村民乐见乡村旅游发展,陆续开了7家农家乐。

“高标准农田上‘种’出了旅游业。”陈小明说,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同步进行村产业规划,既考虑桃树种植需要,又考虑观光旅游的发展,将田埂全部“抹平”,桃树得以“铺”满山坡,既方便了种植,又营造出景观。记者手记

从“撂荒村”变为产业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七里村在建设之初就同步规划产业方案,让农田为产业发展助力。可以看出,土地形态的物理变化给村产业发展带来了化学连锁反应。

当前,我省正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同步规划产业,七里村的经验值得借鉴。

  • 上一篇:凉山州昭觉县:四方联动 为安置点农房质量挂上“放心锁”
  • 下一篇:重点瞄准智能制造 自贡大安区引资5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