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头号工程!四川124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房已建成

时间:2019-09-05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彭小菊答记者问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4日讯(记者 李丹 文骥 摄影报道)2019年9月4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围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主题发布和答记者问。

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四川规划对21个市(州)、146个县(市、区)136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在记者问答环节,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以工代赈办主任彭小菊介绍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进展,以及在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方面的经验做法。

彭小菊介绍,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十三五”以来,四川紧盯136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聚焦为搬迁群众从根本上解决长远生计和发展困难的目标,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十三五”规划的116万人搬迁任务已基本完成,新增的20万人搬迁任务正有序推进。截至今年8月底,124万搬迁群众的住房已建成,118万人搬迁入住,104万人实现精准脱贫,脱贫率达88.3%。四川工作得到国家充分肯定,三年两次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

四川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中,结合实际情况、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小、组、微、生”的建设模式,各地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做法。

安置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现搬迁安置与产城融合发展。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江门古寨一侧,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利用地处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的优势,依托商贸街区、精品景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让搬迁群众搬出大山,逐步融入城镇,告别了千年积贫的大山,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该安置点沙盘模型2017年在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唯一的典型代表展出。

靠近大企业规划布局建设集中安置点,方便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脱贫。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安置点,坚持“以产带迁、以迁兴产”理念,靠近龙头企业东柳醪糟公司选址建设。对企业而言,搬迁安置房成了企业的“职工宿舍”,企业不用为搬迁群众员工提供住宿,支付生活补贴、交通等费用,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对搬迁群众而言,东柳醪糟公司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20个,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过上了好日子,达到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安置点祥和“三赢”效果。

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脱贫。万源市牛卯坪村安置点充分利用生态良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积极引进农业农村开发公司,建成“生态种植观光+红色文化旅游”双度假基地,成立旅游合作社,将45间旅游接待用房进行统一装修、管理和经营,形成了农户70%、村集体经济组织20%、公司10%的利益联结模式,搬迁户年均增收1.2万余元,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

创新扶贫方式,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脱贫。广元市创新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方式,整合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兴建特色产业项目,将股权量化到贫困户、项目区群众、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机制,实施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大变革,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获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

“这些例子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缩影。”在广袤的巴蜀大地上,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正有序实施,四川各地各部门、施工单位和群众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全国环境互联网大会将于9月20日在成都举行
  • 下一篇:全国首创!“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探索消费扶贫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