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壮丽70年】四川居民“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更美满

时间:2019-09-11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也蒸蒸日上。

近日,省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系列民生数据,从居民收入到社会保障等,一组组数据清晰展现出居民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和越来越有保障的“好日子”。

一增一降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一增一降间,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增,是不断攀升的居民收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由少至多,由小到大,总量收入从百元增加至万元以上。

三个台阶清晰可见。从1949年算起,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百元台阶跨越千元台阶,用了近40年。1952年-198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0元增长至948元。198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台阶,达到1130元。到2007年,首次突破万元台阶,达11098元。之后不断增长,2017年突破3万元台阶。2018年,这一数字为33216元。

一降,下降的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该负责人说,1949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大多数城镇居民在食品支出上以粮食为主,力求温饱。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保持在60%以上,最高时达到近80%。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副食及文化服务消费比重上升,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下降到2018年的31.8%。不断下降的恩格尔系数,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由贫困、温饱向小康、富裕迈进。

  一稳三优“获得感”成色更足

就业越来越稳,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越来越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越来越足。

数据显示,从1952年到2018年,四川全社会就业人员数量平均每年增加约43万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就业比重不断提升,乡村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体。

劳有所得,越来越多四川人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2018年,四川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64717元,比1952年的319元,增长201.9倍。

社会保障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养老体系日益完善。

数据显示,全省卫生机构从1950年的261个增加到2018年底的81539个;卫生机构从业人员56.3万人,比1950年的0.3万人增长186.7倍。

社会保障方面,目前全省已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四川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成效明显,各级各类教育规模在全国的比重及排位全面提升,与国内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 上一篇:四川反假货币宣传月活动启动
  • 下一篇:四川防灾与生态保护并重 因灾伤亡人数连续处于历史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