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退耕还林还草20周年工作总结会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10日讯(记者 戴璐岭 摄影报道)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周年。回顾20年历程,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做的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就?积累了哪些先进经验?
今日下午,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全省退耕还林还草20周年工作总结会。四川新闻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统计,自1999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至今,全省退耕还林还草总规模3993.83万亩、居全国第三位,中央和省财政投入558.6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受益退耕农户2323.6万人、居全国第一位。
与此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实现了我省毁林开垦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转变,工程造林面积超过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提高4个多百分点,一些地区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
每年在蓄水固土、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价值超过1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相当于中央总投资的3.2倍。
建成3000余万亩后续产业基地,超过70%的退耕林资源可直接转化利用。累计兑现钱粮补助资金437.72亿元,640余万户退耕农户直接受益。
现场表彰先进集体及个人
现场表彰先进集体及个人
回顾20年 退耕还林还草经历四大阶段
记者了解到,我省于199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14年又率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工程建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1999―2001年,为试点探索阶段。我省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启动工程试点,全面落实中央补助政策,探索建立了工程管理体制机制。
二是2002―2006年,为全面实施阶段。我省作为全国重点实施省份之一,总结试点经验,健全管理制度,创新推进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推动退耕还林还草走上规模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三是2007―2013年,为成果巩固阶段。国家暂停安排退耕地还林还草,重点抓好政策完善和落实,组织实施后续产业发展、基本农田、生态移民、农村能源等专项建设,着力解决退耕农户吃粮、烧柴和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四是2014年至今,为扩增量与盘存量并重阶段。在全国率先破解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落地”政策瓶颈,将贫困地区纳入重点实施区域,同时盘活工程资源存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推动退耕还林转型升级。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退耕还林还草20年 取得4项显著成效
生态状况有效改善。记者了解到,20年来,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长期超负荷运行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工程区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两轮工程造林总面积超过5个自贡市的幅员面积,最高年份占全省造林面积的69.2%,个别市(州)达到90%以上。工程营造的林草植被持续释放生态功能,提供生态公共产品。据监测,全省退耕还林每年涵养水源58.25亿立方米、固定土壤6908.29万吨、固定二氧化碳535.23万吨、释放氧气1302.40万吨,四川流入长江干流泥沙含量较1998年减少46%。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力改善了四川生态状况,厚植了绿色发展本底。
生态脱贫效果显著。20年来,全省累计向退耕农户兑现粮食实物414.1万吨、直补现金379.75亿元,640余万户农户直接受益,户均收入6700元。据统计,前一轮退耕还林覆盖全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惠及贫困人口537.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37万人。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80%的计划向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倾斜,覆盖74个贫困县2804个贫困村,超过70%的任务用于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树种,惠及贫困人口45.8万人,已有7.57万户26.92万人摘掉了贫困帽子。凉山州48%的农民、59%的贫困人口受益于两轮退耕还林,户均获得补助资金1万余元。甘孜州60.3万农牧民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其中贫困人口41万人,占全州贫困总人数的59.5%,补助粮食政策让许多贫困户吃上细粮。巴中市新一轮退耕还林覆盖全市50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户均受益2794元。
生态产业快速发展。20年来,依托退耕还林,全省建成木质工业原料林1845万亩,果椒茶桑等经济林603万亩,核桃等木本油料林500万亩,材(笋)用竹林343万亩,木本药材林73万亩。通过创新经营机制、延长产业链条,推动了竹子、特色经果、木材加工、制浆造纸、森林食品、林下种养等后续产业发展,带动培育退耕业主(大户)1万余个、退耕专合组织600余个、退耕“农家乐”8000余家,助力打造了沐川竹纸、朝天核桃、盐边芒果、名山茶叶、金阳青花椒、安岳柠檬、大竹香椿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有影响的区域品牌20余个。同时,各地依托退耕还林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生态意识明显增强。据统计,退耕后,退耕农户耕种习惯和生产方式显著改变,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后续产业增加了经营性收入,林地流转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外出务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收入更加稳定多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成为生态文化的“宣传员”和生态意识的“播种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爱绿护绿、保护生态的行为蔚然成风。尤其是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工程区老百姓得到实惠,人们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我省退耕还林还草“退”出了农民新观念、“还”来了农村新天地。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