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播放键】从"蜀道难"到"蜀道通" 一个铝饭盒传递三代铁路情

时间:2019-09-26

 

 郑建南和儿子郑立宏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26日讯(记者 戴璐岭 李慧颖 陈淋 摄影报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铁路经历了从无到有、由慢变快、连线成网的70年发展,实现了从‘蜀道难’到‘蜀道通’的历史巨变,四川全面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在9月18日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吴新红分享了70年来四川铁路取得的辉煌成就。

1952年7月,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投产,拉开了四川铁路建设发展序幕,此后宝成、成昆、襄渝、遂渝、内六等一批干线铁路相继投用,西南铁路织线成网。

2010年5月,全国第一条市域铁路、省内第一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铁路――成灌铁路开通后,成绵乐、成渝、西成、成蒲、成雅等一条条高速铁路陆续建成投用,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渐具规模,已达998公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2015年12月建成的成渝高铁打通了沪汉蓉高速通道,2017年9月全线贯通的兰渝铁路大大增强了四川往西北地区的运输能力,2017年12月通车的西成高铁成为了首条穿越秦岭高速铁路,2018年12月开通的成蒲(雅)铁路更是填补了川西地区的铁路网空白。

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铁路运营里程达4950公里,分别是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660公里)、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3510公里)的7.5倍、1.4倍。目前,四川省共有6条客运专线、10条干线铁路、8条支线铁路,覆盖全省18个市州,在地级县市已形成铁路网格局。

目前,四川省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成渝高铁的300公里/小时,是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倍。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机车设备完成五次质的飞跃,从蒸汽时代跨步动车时代。2014年,四川铁路首次配属了20台HXD1型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进入和谐交流机车时代。截至目前,四川铁路配属机车569台,其中和谐交流机车228台。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大功率机车、动车组……”亲历巨变的,有一位在铁路司机的岗位上足足干了三十多年的老铁路人――郑建南。从风华正茂到即将退休,郑建南怀揣着对祖国和铁路的热爱,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与变迁。而如今,郑建南还把这份热爱,传递给了儿子郑立宏,这名生于1989年的小伙子也是一个铁路人。

现在就按下“播放键”,跟四川新闻网记者一起,倾听几代铁路人“坚守”与“传承”的故事吧。

郑家传了三代的铝饭盒(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供图)

一个铝饭盒 藏着老一代铁路人的“坚守”

“你们来的时间刚刚好,还有一个礼拜我就要退休了……”这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司机郑建南见到记者时说的第一句话。今年10月即将年满55岁的郑建南,在铁路司机的岗位上足足干了三十多年。

说起郑家与铁路的情缘,要从郑建南的父亲郑春生开始,郑春生就是一名火车司机。从小,火车的鸣笛声是郑建南最常听到的“音乐”,跟着父亲跑车是郑建南最常玩的“游戏”。

“我从小就跟着我爸跑车,那个时候还是烧煤的。虽然经常看到我爸一身黢黑,但是我还是觉得火车司机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很洋气的。”回忆起自己想当司机的初心,郑建南还历历在目。受父亲的影响,郑建南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郑建南工作照(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供图)

1982年,17岁的郑建南进入成都机务段,从司炉做起。“刚刚开始做司炉的时候,我们国家用的还是蒸汽机。”在郑建南成为火车司机的那一天,郑建南的父亲郑春生只交给了他一个铝饭盒,以及“好好吃饭”这一句“嘱托”。

郑建南说,父亲其实觉得火车司机是很辛苦的。原来,郑春生长期跑车,经常错过饭点,到后期得了很严重的胃病,甚至一度严重到医生建议他要把胃切除掉。

虽然老父亲觉得当司机很辛苦,但他没有阻拦郑建南,只是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儿子,嘱咐他要按时好好吃饭。“我爸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注意身体,三餐要按时吃,千万不要伤胃。”

跟火车打交道后,郑建南才真正懂得什么是辛苦,也明白了父亲把铝饭盒交给他的意义。1992年,在蒸汽机车上当了8年司炉的郑建南努力自学考试,终于通过了火车司机的考核。

“开的第一列火车是韶山一号,跑的成渝线。”郑建南还清晰的记得,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每日的客流量一直保持在高位。那时,列车司机少,但乘客的出行需求量大,加班加点成了工作的常态,“完全不是小时候印象中的样子,威风只是表面,更多的是艰苦。”

郑建南直言,出车任务一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酷暑或是寒冬,直接走,甚至很多时候并不能准时吃饭。“跑完一趟车回家休息30多个小时又要上班,没有节假日,年休假也请不到,因为没人帮你顶班。”

在蒸汽机车上,由于要侧身望,到冬天的时候,身体感受到的就是冰火两重天。一半被炉子烤得出汗,另一半被寒风吹得哆嗦。“不过,我每次出门跑车,我都会带着父亲给我的铝饭盒,想到父亲的嘱咐,再累我也觉得温暖。”

郑立宏“穿越”体验父辈生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供图)

从老成渝线到成昆线到沪蓉线,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在见证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同时,郑建南也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就是37年。

岁月如梭,直到退休之前的一个星期,郑建南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跑着沪蓉线。一边说着,郑建南一边掏出自己即将过期的火车司机驾驶证说道:“你看嘛,马上就要过期了,还要上交,好舍不得哦。”

郑建南说,这么多年来,自己最欣慰的是看到旅客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出站,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自己一次又一次顺利地将旅客送达,完成使命。

再过一个星期,郑建南即将退休,那铝饭盒呢?

郑建南告诉记者,现在铁路上一日三餐都非常规律,也不再需要自己用铝饭盒带饭了。但是,他依旧想把铝饭盒送给自己的儿子郑立宏。

郑立宏家里的老照片(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供图)

  一个铝饭盒 饱含新一代铁路人的“传承”

从郑建南手中接过铝饭盒的郑立宏,红了眼圈。这一次,铝饭盒赋予的意义不再是让儿子好好吃饭,而变成了让孩子学习坚守。父亲郑建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得要从郑立宏的职业说起――成都车辆段集便器修理师。

说起集便器修理师,可能很多网友会比较陌生。郑立宏说,“其实说直白一点就是修厕所的,朋友们给我取了个昵称叫‘掏粪’男孩。”郑立宏笑了笑。和很多年轻人不一样,这个生于1989年的小伙子从事了一个又脏又累又臭的工作。

郑立宏介绍着自己的工作场景:“在厕所里面工作不通风不透气,加上空间非常小,基本一上车衣服就打湿完,下来拆蝶阀的时候,臭味更大,蚊虫到处都是。”郑立宏坦言,“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了,真的是太臭了。特别是夏天,车上又闷,不透气,我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工作,真的很辛苦。”

郑建南就是在这个时候把铝饭盒交给郑立宏的。

郑立宏工作照(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供图)

“干铁路上的工作,脏、累,这是最起码的,没什么的!”面对儿子的不满,郑建南的回应干脆利落。郑建南拿出一直保存的铝制盒饭,讲述爷爷和他开火车过程中的艰辛。

“他说,最辛苦的还是80年代,跑蒸汽机车的时候,他当司炉,负责投煤。那时候的工作服比修集便器的还要脏,全是煤灰和油污。我爸还说都是铁路上的工作,让我好好干。他自己是拉旅客的,我是服务旅客的,把车修好了,旅客坐车的时候觉得环境舒适,一样安逸巴适。作为一个男子汉,干好你的本职工作,这是你的责任和担当。”郑立宏回忆着父亲把铝饭盒交给自己时说的一席话。

“铁路这一行,每个岗位都必不可少,只要是为了保障广大旅客安全舒适出行,责任都重大!”说到这里,郑立宏的眼神越发坚定起来。

如今,郑立宏在这个岗位已经干了三年,他会向技术过硬的工友请教集便器的型号问题,请教修理上的小窍门。虽然维修集便器看似是一个体力活,但其实在修理过程中,往往一个小小创新也能省时省力。

“我们发明了一个保压装置,有了它,检修时就不用把设备都换一遍,能直接精准地找出问题,为大家省了不少麻烦。我想这个就是我们对这个看似传统的工作的传承和创新吧!”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郑立宏也“穿越”了一次,去到乐山犍为蒸汽小火车拍摄了一组照片,体验了一把父辈的“司机”工作。捧着爷爷传下来的铝饭盒,郑立宏感慨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些年铁路也在飞速发展。我们铁路段上的条件也越来越好,用到这个铝饭盒的可能性已经极小。但我会将它作为我们一家铁路职工的精神传承和见证,永远地保存下去,让它激励我、提醒我年轻人应有的脚踏实地,以及一名铁路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播放键】系列报道:

从无到有再到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听四川两代光电科技人讲述70年巨变故事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全国网络媒体德阳行】绵竹遵道镇棚花村:挖掘乡风农韵 发展精品民宿
  • 下一篇:大力推动质量提升 彭州市多形式开展“质量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