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火车司机胥长青:驾驶火车30载 创安全行车6255趟纪录

时间:2019-10-08

他是一名火车司机,在30年火车驾驶生涯中,有28年奔忙在成昆线上。他重复过数百万次的高声呼唤、手比眼看和数万次撂闸,实现了成昆线上超过500万人次的安全位移。

9月30日,他完成最后一趟行程,以安全行车6255趟、192.75万公里的纪录光荣退休。他就是成昆铁路安全行车的“常青树”――胥长青。

当天,成都机务段特别为胥长青举行了退休仪式。仪式上,他将闸把交接给后辈,一段传奇正式落幕,新的时代由此开启。

  历经坎坷终圆火车司机梦

命运以“苦难”开启胥长青的人生大门,他却以“希望”的姿态去拥抱之后的成长岁月。

胥长青老家在绵阳,因母亲离世,12岁时他跟随父亲来到西昌,生活在铁道边。父亲是工务职工,每天早出晚归。年纪尚小的胥长青在延绵的铁路边,每天看着“巨龙”穿越群山,听着悠长的汽笛声,等待着父亲归来。

日复一日,胥长青爱上了火车,并立志成为火车司机,与父亲一同守护千里成昆线。

然而,天违人愿。在他16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巨大的打击让刚刚初中毕业的胥长青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开始为生计奔波。

当时,初中毕业要找工作得在家待业一年,胥长青在这一年里找了一份换钢轨道岔的临时工作。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他比成年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

“那段吃苦的日子,让我更珍惜火车司机这个岗位。”胥长青说。1982年6月,一则铁路招工信息改变了他的命运。“机务系统很难考,录取率极低。但我没犹豫,第一个去报名。我喜欢火车,就是想当一名火车司机。”最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经过之后几年的努力,胥长青于1989年通过机车乘务员提职考试,终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火车司机。

成昆线上不断刷新安全行车纪录

成昆铁路沿线地势陡峭、地质结构复杂,常年面临滑坡、泥石流、大雨洪水的侵害。仅成都到攀枝花一段,机车信号开关转换就多达15次,行车安全面临巨大考验。

在这样一条铁路上,胥长青不断刷新着安全行车趟数,创造着安全行车奇迹。这归功于他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不管和谁搭班,他都是来得最早的。”客机所派班室出勤调度员黄河对这位经常早到的大哥印象极深。从着装的一点不差,到打卡的一次不落,再到揭示核对的一条不漏,胥长青的“较真劲儿”是出了名的。2013年,他与一名同事值乘T8865次列车,由于打印机故障,运行揭示有些不清楚,很多人都会忽略这个小问题,但胥长青没有,“运行揭示是我们行车的‘灯塔’,不能模糊不清。”最后,调度员只得用手写的方式填写不清楚的地方,并加盖了签章。

为了操纵好机车,胥长青经常与同事探讨,或向老师傅请教,还打听到西昌机务段原机车乘务员侯昭应针对普雄到白石岩这一最困难路段总结出的“侯氏闸谱”,将别人的“独门秘笈”变成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就这样,胥长青一次次刷新并始终保持全局机车乘务员百趟安全竞赛第一名的成绩,被誉为“百趟之王。”

兑现承诺安全跑完最后一趟光荣退休

胥长青值乘的700多公里成昆铁路线上,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从公兴到花龙门区段线路呈锅底状,公兴出站是下坡,花龙门进站是上坡,在这个区段行车极难操纵,出站速度不能过快,要让机车平稳过去,才不会造成前拉后拥的现象。”说起操纵机车的心得,胥长青信手拈来。

凭借娴熟的操作技术,胥长青一次次化解危机。

2012年7月,成昆线下着大雨,执乘T8865次旅客列车的胥长青按规定将列车降速至时速45公里以下。在运行至铁西至下普雄之间时,他突然发现运行前方100米左右处一棵大树倒在线路上,严重威胁行车安全。他果断采取紧急制动,列车最终停在距大树仅5米处。

2015年7月,胥长青担当攀枝花到成都K118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列车运行至太和站至彭山站之间时,突然发生“次边短路”无流无压,列车失去牵引力被迫停车。他正确判断故障所在并及时处理,最终列车正点到达终点站成都。

37年铁路生涯,胥长青跟随中国铁路一起成长,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不仅刷新了中国铁路成都局的最高机车乘务员百趟安全竞赛趟数,还始终保持了零责任行车事故、零路风事件、零投诉的“三零”好成绩。近年来,被路内外授予“最美员工”、“百趟安全第一名”、“成都铁路局先进生产者”、“无私奉献贡献奖”、“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面对“百趟之最”的荣誉,胥长青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到退休那天最后一趟平安回来,我才敢拍胸脯,才敢说履行完职责。”

2019年9月30日,胥长青终于实现了职业生涯“每趟列车安全回来”的承诺,以安全行车6255趟、192.75万公里的纪录光荣退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 上一篇:警犬训导员张程和战友“雪狼”:参与案件侦破上百次
  • 下一篇:成都社区里兴起“窝窝院落养老” 给老人们第二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