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拉开大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带来各自精彩的文化传承。开幕当天,峨眉山指画的亮相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峨眉山指画第三代传承人林栩带领四位弟子现场作画,他们以手代笔,用指头、指甲蘸水墨或颜料,在纸上勾画,间或以手掌抹擦,墨色翻飞,短短10来分钟,一幅精彩的水墨图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惊艳现场。
指画有300多年历史创作过程难度大
“指画”亦称“指头画”、“手指画”。顾名思义就是用手直接画画。相传,指画“第一人”为唐朝画松名家张 。在清方熏所著《山静居论画》中记述:“指头画起于张 ,张 作画或用退笔,或以后摸绢素。”这是形成“指画”的端倪,后人因此认为张 开“指画”先河。不过真正被后人称作指画创始人的却是清朝画家高其佩。因其在历代指画传人中成就最高,且将指画单独创为一派,被后人公认为指画鼻祖。如今,指画已有300多年历史,而“峨眉山指画”就是高其佩所传。
这是林栩第三次参加国际非遗节,对他而言,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创作指画时,整只手都是作画的工具。5根手指都要用上,指甲储墨储水,可以勾勒细致的线条。要画荷叶、山脉时,手掌也能派上用场。”林栩介绍,指画以手指、手掌的多种变化巧妙结合,运用钩、染、皴、洒、抖等技法,创作山水、花鸟、人物,作品浑然天成,意趣高古、朴拙、老辣、苍润、凝重、浑厚。“指画兼具灵动和古朴,这两个词听起来不搭边,但指画却可以把它们统一起来。”
林栩认为,指画是艺术的起源,他还专门发表过论文。“原始人就用手沾上带色的矿物质、或者动物鲜血,在岩石或者自己身上涂抹、作画。现在的印第安人、非洲人、我们国家的彝族同胞还保留这种风俗,在自己身上画上涂料,举行一些重大仪式。”指画与国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工具上。“国画是用毛笔作画,毛笔吸水吸墨量很饱满。但手指上色上水很少,这个因素,反而成了指画的特色和优势。”林栩坦承,指画创作过程难度很大,“必须准确快速,稳准狠快,不能犹豫。”
创新“没骨画法”完善了指画体系
林栩介绍,指画有钩、皴、染、洒、抖等技法,画出的作品因为手指蓄水、蓄墨、蓄色的量少,很难像毛笔那样有丰富的层次,所以指画作品皆强“骨”,而轻“墨”、“色”,即强调以线勾勒实物的轮廓,而难得有从最淡至最黑的全部层次的“全墨”、“全色”。而林栩以创新的“没骨画法”创作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的指画,在强“骨”的同时,也注重“墨”、“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没骨全墨、全色指画”。
“以前指画就是用一点色,现在是从淡到浓、由浅到深,全墨全色的峨眉山指画,这是我的创新,完善了指画的体系。”林栩强调:艺术无定式,需要不断地升华。除了在画法上有所创新,他还拓展了指画的创作载体。“以前的指画由于其局限性,一般只能画在不易浸润的熟宣纸上,生宣很快就把手上的水和色吸掉了。但我们峨眉山指画,生宣熟宣、半熟半生或者其他质地的纸上都可以作画。”
为让“峨眉山指画”后继有人,林栩已培养了五个学生。“这次我带他们来非遗节,其中包括我的儿子林一雷(学士,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有我的侄儿林葳(园林艺术博士)、易树生(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刘成明(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们都是峨眉山指画传承人。还有个女弟子李松蔚(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这次因为有事没能来到现场。”
五个传承人同台展示峨眉山手指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连声叫绝。作为这项艺术的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林栩会进一步宣传峨眉山指画,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