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了解一下!这4个集体为何被四川“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记大功

时间:2019-10-24

记大功集体被表彰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3日讯(记者 李丹 摄影报道)日前,四川省人社厅举行四川省“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人员和集体座谈会暨颁奖仪式,对经四川省人社厅和省扶贫开发局审定批准的7名个人和4个集体给予记大功奖励并进行现场颁奖。据悉,此次奖励是中组部、人社部去年12月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后,四川省首次对事业单位人员和集体进行奖励,体现了新时代党委政府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和褒奖,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名单共4个,为阿坝州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科教站;甘孜州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村经营管理站;凉山州越西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乐山市金口河区扶贫移民服务中心。4个集体有哪些先进事迹,为何能获得记大功奖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阿坝州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科教站先进事迹

坚持规划引领,夯实脱贫基础。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一是落实一户一策,为贫困户农业产业谋发展。为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能力,科教站驻村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查,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需求,因地制宜帮助他们找准脱贫致富路子,累计走访贫困户100余次,详细了解了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制定了“一户一策”农业产业脱贫技术方案。

通过下派特聘人员,面向贫困村进行巡回服务。目前茂县的特聘农技人员结合果树的冬季管理进行了巡回指导服务,在冬季果树修剪的关键时期,根据乡镇所报送的培训需求,科教站积极派遣果树种植修剪的临聘农技人到村组巡回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培训120余场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并结合春耕备耕等开展贫困户和科技示范户指导300余人次。

培育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技术指导和培训,在贫困村内大力帮助和进行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在全县,重点在64个精准扶贫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420户,输送科技示范户、经营主体科技带头人854余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64个精准扶贫村贫困户、科技示范户、经营主体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发放物化补助发放黄色诱虫板80万余张,有力促进科技示范户工作的开展。同时,按照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多层次,都形式在全县培育了农业种养大户680户,农业龙头企业6家,各类专业合作社289个,家庭农场28个。

组建专家服务队,深入非贫困村开展技术巡回帮扶。负责组建专家服务队和片区技术服务队。一是针对茂县主导产业,从具有专业技术过硬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中选派了17人成立了茂县果树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兽医3个专家服务队在全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二是对茂县的5个片区21个乡镇,成立了片区服务队和非贫困村帮扶服务对共计85人,在片区和非贫困村巡回指导帮扶。三是对茂县贫困户超过20户的非贫困村光明镇和平村建立了专门的巡回服务指导队。四是从技优善讲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中特聘了10名农技人员到各贫困村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帮扶工作。

改善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手段,全域全天候在线农牧服务。开展“农技宝”、“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组织农牧技术人员积极向有需求的农民群众提供专家服务、技术供给、产业信息、供销对接服务。农户通过手机APP就可在线咨询相关问题。该平台通过“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增强科技扶贫服务能力,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和技术成果转化,助力群众增收脱贫,使专家服务和帮扶到户。农牧技术可在线指导,实现技术推广全域全天候在线服务。

加速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示范户建设。发挥基地的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功能,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 。构建“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的建设。

抓科技培训不放松,助推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成效显著。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训,并以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为重点,广泛开展生态特色农业、农产品营销业等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

以科技促效益,推动产业扶贫。提高农民科学种田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传帮带”作用,引领周边县农民共同致富。农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产中,造就了技术过硬的本领,辐射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越西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先进事迹材料

越西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以下简称质安站)是越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属的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4名,其中:2名任乐青地乡深度贫困村地各村、尔普村村支部第一书记,主要负责对全县脱贫攻坚住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重大建设项目质量安全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2016年以来,质安站共监督脱贫攻坚住房建设14806户,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6个,监督脱贫攻坚住房质量安全面积达120万平方米。

把确保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作为第一责任。2016年,面对全县208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1.97%,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39319人,面对全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这一县情,摆在质安站面前的最大困境是:只有2名工作人员,如何履行易地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建设等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目标。

唯有明确责任,落实责任,牢记使命,强化担当,迎难而上。质安站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协调,牵头抓总构建完善的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成立由局班子、各股室、省脱贫攻坚帮扶小组、省脱贫攻坚农房建设质量安全巡检小组组成的全县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督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工作,办公室设立在质安站,具体负责脱贫攻坚建设项目的监督工作。同时指导全县38个乡镇党委政府,全面成立由县级帮扶部门、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会、贫困户代表成立建房业主委员会,实现村村有建房业主委员会,确保脱贫攻坚住房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到人、指导到位、监管到户。

从源头把好脱贫攻坚住房质量安全第一关。质安站把脱贫攻坚农房建设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克服人员少、任务重、时间紧等系列困难,坚持从选址安全,科学设计入手,到各脱贫攻坚工程住房建设第一现场收集材料,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对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建设的农房进行科学选址,科学规划。

质安站坚持科学规划理念,按照有利于城镇化、有利于搬迁群众生存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合理布局,精准编制安置点规划,确保做到每个安置点、每一户农房建设都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洪区和洪涝灾害易发区域(选址“三避让”),确保安置点无地灾隐患,保证易地搬迁户生产生活安全。3年来,完成安全选址94处,完成152个脱贫村的集中安置点规划编制。同时,为了让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户型设计经济适用,功能完善,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富有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推广建筑特色风貌引导和示范,质安站积极与设计公司充分沟通,提供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施工图设计的第一手材料,从设计上把好质量安全第一关。3年来,完成20个房屋户型设计工作,为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提供多样化的房屋设计,满足各类贫困户的住房建设需求。

从加强技能培训入手全面提升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把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建筑工匠住房建设技能培训作为住房建设监管的重要抓手,制定《越西县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技术导则》,开展全员培训,全面培训。质安站在日常监管过程中,通过现场培训会、集中培训会等多种措施,积极宣传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法律、法规、规范;经常深入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住房建设现场,和施工企业、建筑工人、群众打成一片,面对面宣传讲解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知识,手把手对建筑工人进行培训,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各类人员的建设质量安全意识。3年来共举办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培训会18次,参与培训的脱贫一线的工作人员、建筑工匠达2100人次,发放《越西县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技术导则》5000份。

深入施工现场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不留盲点死角。质安站积极组织和协调省住房质量安全技术帮扶专家,住房安全巡检组工作人员,对全县脱贫攻坚住房建设划片分段,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巡查督查,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加强脱贫攻坚住房建设重点部位监管。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住房质量安全回头看大排查。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问题整改为导向,定期不定期开展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回头看大排查行动,整合省住建厅巡检组专家力量,常态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点进行巡查,对发现的施工场所管理秩序混乱、按图施工执行不到位、混凝土搅拌不达标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责令施工企业限期整改,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建设质量问题整改“回头看”制度,确保企业及时整,问题得到解决,质量得到保障。3年来,累计巡查400余次,发出质量安全整改通知书120余份,责令脱贫攻坚住房建设各方责任主体严格按施工图及现行规范要求进行限期整改。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一手抓全县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每周到重大项目施工现场巡查,全面加强对县城州大桥、州大道、污水处理厂、35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建项目、38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公安系统“绿色家园”、看守所等重大项目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建设确保城市建设、污水处理、义务教育均、卫生系统等事关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小”单位有“大”作为:乐山市金口河区扶贫移民服务中心先进事迹

金口河区作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脱贫难度大,通过几年脱贫攻坚,全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公共服务得到大幅改善,住房、教育、医疗得到全面保障,贫困发生率从12.3%降至0.6%,2018年成功通过省级考核评估,成为大小凉山首个脱贫摘帽的区县。该区扶贫移民服务中心,立足职能职责,多措并举向贫穷宣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进服务方式,贴心服务群众。该中心作为全区脱贫攻坚的“窗口”直接服务全区贫困群众,负责群众贫困资格审核、政策咨询、来信来访接待等工作。为更好服务群众,该中心采取“值班+预约”方式,安排专人在周末和节假日值班负责接待群众,设立预约服务电话,随时接受群众预约,为群众提供优质、贴心服务。自中心成立以来,完成医疗救助资格审核36368人次、教育救助资格审核2906人次,扶贫小额信贷资格审核545人次,接受各类政策咨询5000余次,处理来信来访67件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创新“飞地”模式,持续助农增收。该中心作为行业部门和贫困群众沟通的桥梁,深知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最大难题。该中心与金穗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分析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制定发展方案,并选取条件较好的大瓦山食用菌基地进行试点,共建大棚12个,当年带动197名贫困户人均增收2340元。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2亿元,通过金穗公司以优先股入股方式注资食用菌、老鹰茶、有机蔬菜、中药材等9个产业基地和产业基地签订为期10年的投资入股保底分红协议,公司向全区每一名贫困人口颁发股权证并每年发放红利,辐射带动全区贫困户稳定增收。2017年以来,实现收益673万元,带动41个村4497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800元,实现异地生金、“飞地”增收。

探索绿色发展,实现生态脱贫。该中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对接协调农业、旅游、林业等部门,探索出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联动机制,走出生态脱贫新路子。探索“有机农业+扶贫”路径,以川牛膝、乌天麻、食用菌等扶贫产业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建成绿色有机产业基地4.5万亩,通过土地入股、计价务工等模式,带动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全域旅游+扶贫”路径,围绕大峡谷、大瓦山、铁道兵博物馆核心景区开发,建成五池、顺河、胜利、林丰、象鼻等一批景点式村庄,发展“农家乐”“彝家乐”“民宿客栈”105家,通过景区带动脱贫一批、乡村旅游脱贫一批、旅游就业脱贫一批,带动贫困户165户412人人均增收2000元。探索“林业经济+扶贫”路径,建立“林业经营主体+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贫困户”四位一体的“林业共营制”新型经营体系,变过去林农单家独户战斗为集团作战,红心猕猴桃、优质核桃等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带动贫困户165户412人人均增收2000元。

统筹贫与非贫,实现均衡发展。金口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同步发展、同步奔康,将如何同步发展的课题交给扶贫移民服务中心。该中心通过调研分析,从住房改造、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等形成专题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建议。制定《金口河区2018年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方案》《金口河区2018年农村危旧房拆除重建实施方案》,统筹整合资金4.5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23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81户、彝家新寨建设1010户、危旧房改造6834户。制定了《金口河区2018年脱贫摘帽工作方案》,投入17.8亿元,实施路、水、电、讯“四网”升级大会战,实现路上山、水到家、电入户、通信网络全覆盖。制定《乐山市金口河区城乡环境提升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9个村被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3个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满意度。

走出扶志新路,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感恩教育,用好用活“鸽鸽讲堂、农民夜校、身边好人榜”三大阵地,深入开展比过去看现在、比幸福看未来、比村风看村貌“三比三看”活动,常态化开展“感恩奋进.我的脱贫路”巡回演讲,推动村风民风不断向好。开展法理教育,设立巡回审判法庭,严惩不履行赡养义务、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行为,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影响一方的良好社会效果;成立全省首个“彝汉双语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斩断“毒―病―贫”循环链。开展励志教育,创新推行“幸福指数”积分管理,通过晒服务、比奉献、赢积分,提升群众自治能力,营造争做先进、拒绝落后良好氛围。

  甘孜州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村经营管理站先进事迹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单位在产业扶贫进程中逐步摸索出了“找准一个主导产业、建好一个产业园区、培育一个市场服务主体、创新一个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一个使贫困群众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的“五个一”(产业、园区、主体、模式、机制)产业扶贫路径,逐步解决了“产业扶贫怎么扶”的问题。

该单位结合贫困村自然气候、交通地理和区位等资源条件,从老百姓最简单、最直接、最熟悉的产业入手。确立“高原牦牛和绿色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国道227线为主体骨架,在木拉、濯桑、拉波等乡镇着力打造纵贯南北的农业种植产业带,在木拉片区建立了青稞生产基地2万亩,在濯桑片区建立了马铃薯基地0.8万亩,在拉波片区建立了春油菜1万亩,在甲洼镇建立了绿色蔬菜基地0.8万亩。

以国道318线为主线,着力打造连接东西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示范带。在藏坝、禾尼等乡村建立现代集体牧场13个、养殖小区5个和优良牧草种植基地3万亩。在大河边探索建立了牧旅融合发展的零曲吉祥牧场,在奔戈和曲登乡分别建立了勒通绵羊选育保种和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基地。依托培育主导特色优势产业来引领产业脱贫攻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州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政策机遇,全面统筹生态、业态、形态,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入手,在G227沿线建立了濯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园区覆盖甲洼、濯桑、藏坝3个乡镇24个村,规划总面积15.3平方公里。

引进三家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初步形成“大园区、多业态”的发展态势。围绕“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打造田园综合体目标,加快农牧业与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新业态。目前,该单位在甲洼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建成500亩观光农业种植区、采摘园、观光湖和配套骑游道。围绕“一城两路”(县城+国道318线、227线),坚持农旅结合、牧旅结合。

将产业基地与观光体验紧密集合,发展了以霍曲牧场、汉戈花海、星空帐篷城、黑帐篷的思念、所波大叔骑游之家为代表的牧场旅店、草原牧家乐等服务产品,着力打造最美G318景观大道旅游核心区域。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拓展了贫困农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该单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了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创业、创新”双创产业基地,构建“五位一体”高原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濯桑“双创”中心(产业基地),组建集创新创业、科研培训、冷链加工、运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农业服务平台,辐射带动2万亩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以“服务平台+服务主体+经营主体”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带动种植大户和农户脱贫致富。创建农业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引入玛吉阿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甲洼镇建立产业扶贫“飞地”园区。园区内设施蔬菜大棚由玛吉阿米公司按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贫困村使用产业扶贫资金购置“飞地”园区设施大棚,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玛吉阿米公司与贫困村签订设施大棚返租合同和长期用工协议,贫困农牧户通过轮流在基地务工,既学到了规范种植技术,又增加了务工收入。

建立一个使贫困群众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土地(草地)流转保障机制,完善利益链接机制。整合资源,成立理塘县康南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农业投资公司从农户手中统一流转耕地(草地),再由公司转租给龙头企业,以保证农户有稳定的耕地流转收益和企业的用地保障。避免了企业从农户手中流转耕地因利益之争而产生的矛盾,从制度设计上规避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抓住股权量化,完善利益链接机制。2017年该单位对霍曲吉祥牧场、藏青扎喇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了股权量化试点,对所涉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非经营性资产移交集体牧场和专业合作社使用、管理和维护。

经营性资产设集体股、个人股、贫困优先股,全部量化到户、到人,并颁发村集体经济股权证和合作社股权证。通过产权量化,确股到人,按股分红的方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目前,该单位已全面完成所有乡镇的清产核资工作。该单位主动对接帮扶省市消费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 上一篇:达州两女孩突然离校下落不明 警方48小内将其寻回
  • 下一篇:举报电话公布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