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通过“沉浸式戏剧体验”,了解明代酒坊的面貌
明代成都农业发达,酒业兴盛,在万里桥边,酒肆一间接着一间,1998年,全兴酒厂改建厂房,考古工作者在锦江边发掘出了明清的酒窖遗址。
在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来自国内外的游客通过一场“沉浸式戏剧体验”,穿梭回了明代的成都,一窥明代酒坊“前店后坊”的面貌。
昨日上午10时50分许,来自上海的游客吴女士推着行李箱来到水井坊博物馆门口,观赏戏剧后,她就将直奔机场。水井坊博物馆工作人员说,观众很多是年轻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观看演出。11点,“水井坊”古色古香的大门大开,观众们被“明代的酒倌”请进了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观众们吃了一惊,一对明代的父子正在客厅里对话,原来,这是颇为富裕的王氏家族,父亲想开一家酒坊,苦于没有技艺,游手好闲的儿子说,看我去学一手酿酒技艺来。
于是,观众跟着明代的王公子走进了繁华的锦官驿,卖糯米的,卖牛肉的,卖糖的,市井中吆喝声不绝于耳,虽然这是明朝的场景,但是他们所贩卖的糖和熟牛肉,观众还真的可以拿起一块品尝。
然后,观众跟着王公子来到水井坊,看他如何在店中拜师,又如何被师兄弟领着走进店后的酒坊,一一了解学习酿酒的技艺,整个过程,观众可以跟着他一起拜师,一起学艺。
十年过去了,王公子终于酿出佳酿,而他的老父亲却撒手人寰,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让成都持续了数千年的繁华。
“博物馆在我的眼中活了起来。”市民小王说,他是成都的一名白领,因为看到朋友发的朋友圈,专程来看这个沉浸剧。“以前我们逛博物馆,就是看实物,看介绍,似懂非懂,但是跟着演员们走了这么一遭,感觉就像自己穿越回到明朝,体验了一把拜师学艺,对于酿酒终于有了直观的理解。成都在明代就有了这么成熟的技艺,这么繁华的商业,真是令人自豪!”
“我们从非遗节首日启动了这个展览,将持续至非遗节结束。”副导演宋世尧说,“这些天来,观众络绎不绝,我们一场接一场地演,我一天下来要走4万多步,有的演员要走5万多步,因为头套、胡须过敏,很多演员都冒起了痘痘,但是成都观众和游客对于沉浸剧的肯定,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坚持将这部沉浸剧演下去。”
本报记者 汪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