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
四川新闻网德阳11月5日讯(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10年前,一个偶然的发现在考古界引来了巨大震动,不仅把什邡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更是解决了三星堆来源的问题。这就是什邡的桂圆桥遗址。
11月5日,“古蜀文明保护传承暨纪念桂圆桥遗址发现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什邡举行。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殿增评价说,什邡是古蜀文明起源地、出发地、根据地,和最后融合地之一,也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两千四百年定名史,并且名称地点一直未曾改变过的历史文化名城。
桂圆桥遗址
10年前偶然发现
桂圆桥遗址让什邡长了3000岁
“酷似生土层,让我们几乎放弃;是我们的执着,成功发现了新时期时代遗址。好险,差一点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虽然已经过去了10年,但回想起当初的偶然发现,还是让如今的什邡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杨剑颇多感慨。
2009年4月,杨剑带领着队员在乡村做着“三普”调查工作,当他们来到回澜镇玉皇村的一处待建工地,小地名叫桂圆桥,地面上随处可见的陶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当中的一些陶片与三星堆遗址早期文化遗存出土的陶片相似。
杨剑认为,什邡距离三星堆仅20公里,作为古蜀王国所在地的三星堆,不可能对什邡没有影响。而且之前在什邡马井、隐峰两地也发现过商周遗址。
关于桂圆桥的情况,杨剑立即向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汇报,请求派技术人员到什邡帮忙考古调查。然而事情并非很简单,因为这里的待建工地是投资8亿元的烟厂。不过,在政府的支持下,杨剑用一个多月时间拿出了调查报告,原来在待建工地东部有一古河道,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古河道的南部和西部地势较高处。
为了进一步探明该遗址的文化性质,考古人员进行了试掘,挖出了大量夹砂陶及泥质陶,其器型与三星堆一期文化器类相同或相近,这让考古队员十分兴奋。杨剑向时任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做了汇报,雷雨又邀请了省考古院考古队队长孙智彬来现场。孙智彬一句“应该是5100年前的陶器,可能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让杨剑等人更加兴奋。
经过与烟厂企业的协商,最终考古队员在这片待建工地上开始了发掘。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学生以及陕西、绵阳等地的专家共10人加入到了考古队,最终形成了40人的一支队伍。
经过发掘整理,桂圆桥遗址共包含了新石器、商、西周、汉代、晋及宋代六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同时,专家一致认为桂圆桥遗址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为宝墩文化源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0年历史的什邡追溯到5000年前,一下子什邡长了3000岁。”这一重大发现让杨剑很是兴奋。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出土后修复的陶罐
桂圆桥遗址发现
开启古蜀文明发源地大门
桂圆桥遗址让什邡一下子长了3000岁,但它的意义远非仅仅于此,因为它的发现似乎让考古学界看到了古蜀文明的源头。
从1986年发现玉石、青铜等文物开始,30多年来,广汉三星堆发掘的成果越来越多,在一、二号祭祀坑发现了大量象牙、青铜、玉石、海贝等,之后还发现了东城墙、西城墙、南城墙和北城墙,三星堆古城遗址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出土的众多文物,发现的城墙遗址等,把一个繁荣昌盛的三星堆文明展示在当今世人面前。繁荣过后便是衰落,而金沙遗址便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的去向,那么,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成为了考古界一直研究的问题。
而桂圆桥遗址的发现,让三星堆来源有了可寻的迹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2009年8月30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学会、北京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家对桂圆桥遗址进行了专题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桂圆桥遗址文化遗存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商、西周、汉、晋、宋代六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重要遗迹和遗物发现,扩展了对同时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尤其是其中早于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的遗存,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源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先蜀文化和先蜀族人从山地走向平原可能性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节点。
2013年到201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什邡市博物馆又发现和发掘了星星村遗址和静安村遗址,再次发现了与“桂圆桥文化”面貌相同的文化遗存。
雷雨说,以“桂圆桥文化”为代表的什邡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极大丰富了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从而搭建起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期间,成都平原“桂圆桥文化”――“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金沙)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也为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乃至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提供了新的研究样本。
未来打算
适当时机加大桂圆桥遗址调查
桂圆桥遗址为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源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先蜀文化和先蜀族人从山地走向平原可能性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节点。
那么,先蜀文化和先蜀族人从山地走向平原的路线是怎么样的呢?这也成为了会上专家们的关注点。
“史前文化交流与交通往来的路线:沿河谷而行与翻山越岭。”大家认为,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从西北山区茂县、汶川、理县等地进入成都平原的,从遗址的分布区域推测,进入成都平原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是从茂县翻越九顶山直接进入什邡,二是顺岷江而下从都江堰进入平原。
“茂县安乡遗址可以为先民翻越九顶山提供新证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剑介绍,安乡遗址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期遗物。
杨剑认为,什邡西北的龙门山山系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在龙门山北面汶川、茂县的山间河谷地带发现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如茂县的营盘山遗址、沙乌都遗址、白水寨遗址等。同时地处龙门山山系西南山麓平原地带发现了什邡桂圆桥遗址、箭台村遗址、星星村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四川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脉络基本清晰明了。其传播路径经西北高山峡谷进入四川盆地。
从专家们目前的研究来看,先蜀文化和先蜀族人从山地走向平原首站便是什邡,可见“桂圆桥文化”的意义所在。赵殿增更评价说,什邡是古蜀文明起源地、出发地、根据地,和最后融合地之一。
今年四川省出台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要求以构建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为主线,以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系统开展古蜀文明学术研究与考古工作,深入挖掘古蜀文明文化内涵与价值,全面加强古蜀文明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
杨剑说,为了保护传承,什邡出台了桂圆桥遗址保护意见,建立文化地标,坚持查巡制度。此外考虑对勘探出的桂圆桥文化――三星堆一期、二期文化遗址,在适当时机进行发掘或试掘,以期解决相关学术问题。
雷雨表示,计划在2020至2021年对2009年度发掘材料进行全面整理并出版单行本的《什邡桂圆桥――2009年度发掘报告》。此外,计划在近3年内对桂圆桥遗址本体实施多次数、小规模、针对性强的精细化发掘,夯实新石器时代遗存已有的年代和分期基础,完善新石器时代聚落性质和生业形态等方面的相关认识,与此同时加大桂圆桥遗址周边区域的调查和勘探力度,力争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发现。(图由什邡市博物馆提供)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