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创新环境如何持续改善?新药研发有哪些趋势?AI、大数据等新技术如何与生物医药领域深度融合?这些前沿话题成为首届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关注的热点。11月2日至4日,生物界国家级盛会――首届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10余位院士、200余位重磅专家、2000多位学者、10余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10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参会,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
本次大会以“融绘蓝图筑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共同指导,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共设置23场分会和4场闭门会。记者了解到,大会除了交流、探讨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还发布、展示了重磅科技成果,在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探索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成都模式”提供新思路。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松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进行主题报告分享,与参会嘉宾共同探讨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李松院士在题为《创新驱动新药创制和产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新药开发要抓住现有技术的核心缺陷重点突破。他总结了目前我国新药创新的现状,仍以Me-too、Me-better为主,且新药国际化制约因素多,药物研究过程中核心缺陷是Linker不稳定,因此要设计新型me-only含稳定结构的创新linker,减少毒素脱靶。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带来新书《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该书总结了中国临床医学科技发展经验,并研判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现场发布新书《2019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展示2018年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把握生物技术变革性战略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国家通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加大对生物技术的创新投入。据统计,近5年,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累计投入约600亿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纳米生物、成像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
院士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人类从认识生命进入到设计生命乃至创造生命
当前生物技术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在革命性地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健康等问题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认为,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迅速,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以生物技术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基础,人类已经从认识生命进入到设计生命乃至创造生命,从治疗疾病进入到治愈疾病乃至预防疾病的一个历史的发展新阶段。”
他说,国家目前出台了系列政策规划,把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作为战略性的一个新兴产业。然而,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现在面临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需不断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性的药品和引领性的医疗技术仍然相对缺乏,特别是在该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量级研发机构、领军人才以及大型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相对缺乏。”
他表示,希望通过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这一平台,更加积极地推动生物技术领域科研、教学、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生物技术的交流与应用,推动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提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学敏:
只有真正认识了肿瘤 才有可能驾驭它战胜它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特殊疾病。人为什么会得肿瘤,肿瘤的本质是什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学敏看来,人类对肿瘤的认识过程很长,只有真正认识到肿瘤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怎么转移的,才有可能驾驭它、战胜它。
“人类对肿瘤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细胞周期的研究。因为肿瘤的生长没有节制,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化疗药物,化疗药物能发挥一些作用,但它区分不了肿瘤细胞跟正常细胞,因此有很强的副作用。”张学敏院士介绍,随着认识深入,发现肿瘤周期问题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又发明了靶向药,靶向药比化疗药的进步在于它能够区分出肿瘤跟正常细胞,副作用大大降低了,但是它对寿命的延长非常有限。”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科学家发现肿瘤不仅是基因突变的问题,还是免疫逃逸的问题。“肿瘤细胞出问题了,机体的免疫细胞应该能察觉它,实际上并没有发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发明了免疫治疗药。”
张学敏院士表示,人类认识肿瘤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并不是对肿瘤的全部认识,“其实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还是初步的,但这个初步让我们看到曙光。”
现场,张学敏院士尝试着分析了对肿瘤认识的第四个阶段,并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最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