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全(男)在做古籍整理
放弃一个月六七千元的收入,转而选择3000元工资的工作,甚至在刚做学徒时仅有几百元补贴,下班还要去做兼职,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修复师杨世全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我不后悔,做喜欢的事很幸福!”
8年前,杨世全从出租车司机改行做了文献修复师。在结束9个月学徒期后,他以修复中心唯一一个满分学员的成绩上岗。现在,他已经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老师傅,带出了不少徒弟。
新“学业”
上下班途中都在背书
满分结束学徒生活,成为修复师
拿到破损的图书,每一页拍照编号,把书籍装订拆开,用喷壶清洗书页,在背面铺上一张宣纸,用调制的浆糊把每一个虫洞补上……一页纸的修补要经历至少12道工序,而图书的每一页都要这样细致地操作。
这是杨世全的一天,也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40位修复师的一天。
8年前,杨世全偶然在人才市场看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招古籍修复师,于是放弃了一个月六七千元收入的工作,从出租车司机改行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38岁的他,从学徒做起,每天跟着师傅,学补洞,调浆糊,学托纸……9个月后,他以满分成绩成为一名修复师。
与杨世全同时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还有修复师张石。“杨世全是修复中心成立以来唯一一个满分结束学徒生活的,虽然他的学历在修复中心不算高,但是他的认真劲儿别人都比不了。”
古籍修复教材很厚,里面会讲书籍版本、修订、传拓等知识,杨世全基本把整本教材都背下来了。每天上下班路上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他都用来反复背诵教材,背了两个多月。“理论和实操都要考试,老师很严格,我也没想到自己能考满分。”
在古籍修复中,最难的就是“书砖”。四川潮湿,霉、微生物分泌物、水会把整本书都粘到一起,形成像砖头一样的书籍。“这时候需要先把书蒸一下,然后用我们自己制作的起子一页一页地拨开。如果黏得厉害,需要用针一点点挑开。”修复中心年纪最小的修复师黎彦君告诉记者,放多少水,温度调到多少,蒸多久,给纸张调PH值都需要精准把控,而控制的标准一般就是老师傅们的经验。
这样的一本书至少要修两三个月,而杨世全已经不记得自己修过几本了。
在同事眼里,杨世全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黎彦君刚来的时候,怎么也学不会托纸(将两张宣纸合成一张),杨世全就把自己的小技巧教给她,告诉她老师傅们也是从一次次失败的练习中过来的。
新岗位
刚做学徒的时候
一个月仅有几百元补贴
杨世全告诉记者,自己刚做学徒的时候,一个月只有几百元补贴,而转行前开出租每个月能有六七千元收入。因为工资远低于之前,杨世全下班了就做些兼职补贴家用,“前3年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家人我的收入。”现在他的工资已经从原来的几百元涨到了3000元。据黎彦君了解,全国的古籍修复师工资基本都不高。
这里转行的不只有杨世全。黎彦君告诉记者,修复中心有从金融、教育、广告各行各业转过来做修复师的。“来到这里的修复师基本都不是为了金钱,只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可能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候到了下班才想起一天都没有喝水。”
在别人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修复师杨世全眼里却别有一番滋味。“我之前就很喜欢中国文化,但是很遗憾没有机会学习,现在正好选了这个工作,算是给自己圆梦了。”
新境界
还在学习中国古文字
羡慕“北大考古女孩”
杨世全平时喜欢听中国古典音乐,喜欢古筝、古琴演奏。自己的梦想就是一直和古籍打交道。“我现在在努力学习中国古文字。我会找一些教材,把象形文字翻译过来看,还喜欢看青铜器上的铭文和一些碑文。看这些东西我就很陶醉,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好。”
谈及湖南耒阳留守姑娘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专业引起网友热议一事,杨世全说:“千万不要用狭隘的眼光看人家,她报考考古一定是源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经济压力。”
杨世全很羡慕“北大考古女孩”和修复中心里的研究生们,“这里有学中国古汉语的、文献学的研究生,我很喜欢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教我。他们在大学能学到这些知识很幸运,而我们只能一点点自己研究。”杨世全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找他们请教,他们会推荐一些书然后借给他看。如果有机会,他希望能够继续读书。
据了解,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是经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注册成立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机构,主要从事古籍善本、书法、绘画、档案文书、碑帖拓片、宣传品、钱币票据等纸(绢、帛)质物品修复、传拓、古籍整理、普查和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中心成立10余年来,从业人员从几个人发展到了近40人,已累计为国内120余家古籍公藏单位修复古籍善本、字画等文物17000余册(件),为50余家公藏单位整理普查馆藏古籍180000余册(件)。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实习记者 郭懿萌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