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晓铃 袁敏 樊邦平 袁城霖
8月3日上午,在达州市达川区龙会乡花石岩村,当54岁的吴仕如再次出现在记者面前时,一身干净的长衣长裤,指甲缝里的泥垢也被清理掉了,整个人显得神清气爽。
吴仕如家曾因家人生病一贫如洗。这些年,借助精准脱贫的政策扶持,他承包鱼塘、种植花椒,不断增收,早已成功脱贫。
记者第一次见到吴仕如,是在一个小时以前。其时,花石岩村烈日当空,吴仕如锄完自家花椒地里的草,正走在回家路上,浑身淌着热汗,裤腿和胶鞋上沾着泥巴和青草汁。村支书叫住他:“有记者来采访,你摆下自己咋个脱贫的嘛。”吴仕如一听,连忙摆手,“哎呀不行不行,一身臭汗脏兮兮的,等我回家换了衣服再来。”话未说完,精瘦的吴仕如小跑着回家去了。
为何一定要坚持换了衣服,才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早上6点就到地头扯草去了,这么热的天,衣服打湿完了,换下来自己也要舒服些嘛!”吴仕如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搓着双手又补充道,“再说了,这样邋里邋遢的样子见人,不合适。脱贫了嘛,就要有脱了贫的样子。”
6年前的吴仕如,没有闲心关注自己的穿着。他在省外的建筑工地打工,白天蓬头垢面,晚上只能住工棚,好不容易攒下十几万元家业。不幸的是,父亲患脑溢血,妻子也生病,一下就花掉近20万元,存款全部用尽,还欠了不少债务。没办法,只有再创业。在村里,吴仕如靠小额信贷承包了4公顷鱼塘,第二年就挣了几万元。见村里搞产业脱贫发展花椒赚钱,他又花了半年多时间开垦出170多亩荒地,全部种上青花椒。
“花椒苗是政府补贴的,我只需支付人工和化肥钱。”吴仕如掰着指头算账,“花了十几万哦!不过明年至少就可以回本,以后每年就有十几万的纯收入了。”他喜滋滋地说,“没想到我这辈子也能有产业、住楼房,买得起彩电和冰箱。日子越过越伸展,衣服肯定也要越穿越伸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