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足”展览海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 8月16日讯(记者 戴璐岭)8月16日,是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第十五周年纪念日。今日上午,由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的“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使这个纪念日更具经典传承的特别意义。此次展览通过90余件(套)展品,集中呈现大足石刻独特的美学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及先进的文保成果。
据悉,“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展览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背景下,诞生的首个展览成果。2020年4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今年6月,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署《学术合作备忘录》,为此次合作办展奠定基础。
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遗址博物馆赠书
工匠精神 代代相传
开幕活动上,大足石刻研究院向金沙遗址博物馆赠送了《大足石刻全集》。作为我国第一部针对大足石刻编写的考古报告集,本套全集由上百位专家学者历经14年编撰而成,共计11册19卷,记录文字252万字,测绘图、等值线图等3000余张,造像图版、铭文及拓本图版5000余张,凝练了大足石刻艰苦卓绝的研究、保护与申遗之路,将对古蜀文明遗址联合申遗提供有益借鉴。
开幕当天正值太阳神鸟金饰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十五周年纪念日,这十五年见证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也见证了文博人在寂寞中坚守,在执着中奋进的坚韧精神。正如樊锦诗先生所说,“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开拓、探索,需要世世代代不断的付出,不断的努力。这个事业是艰巨的、复杂的、带有挑战性的、永远没有尽头的事业”。此次展览中,不仅可以看到千年以来,工匠们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开凿石窟的艰辛历程,更能看到当代文博人艰苦卓绝的保护、修复历程。
展厅中小佛湾千佛壁原景复原
镇馆之宝 相聚成都
大足石刻虽早已蜚声海内外,巡展足迹遍布各地。但与大足石刻以往的外展相比,本次特展不仅是文物展品数量最多的一次,更是大足石刻博物馆的三大镇馆之宝――释迦牟尼佛像、观音像和香炉,首次在成都的集体亮相,从更加丰富全面的角度,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风采。
释迦牟尼佛像,“天下大足”展出
观众走进展厅,即可看到本次展览最重量级的展品――重达720公斤的释迦牟尼佛像坐在莲台之上,眼帘低垂,身体微微前倾,在倾听与沉思中,带领观众徐徐探寻大足石刻历经千年的发现与传承之旅。观音像则被安置在展厅中间,与20余件重点展品组成石刻群像,一展大足石刻作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的风采。此外,大足石刻中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杰出的一件香炉也在展览中露面。这件香炉雕刻于明代,通高101厘米,重量将近500公斤,由下至上分为五层,每层造型不同、图案各异,却通体镂空,刻工极为精湛,可谓是大足明代香炉的扛鼎之作。
香炉,“天下大足”展出
数字技术 活化遗产
据介绍,为了弥补千手观音、圆觉洞等难以移动的大足石刻精华不能到馆的遗憾,展厅中使用了沉浸式灯箱造景、超300英寸的巨幅投影等展陈手段,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畅游大足石刻。
位于宝顶山小佛湾的千佛壁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千佛千姿”著称,却因文物保护的需要,从未向公众开放。密布排列的佛龛内,无数尊小佛像或坐或卧、或笑或怒、吹笛弹琴、持山端盘,姿态各不相同。而在本次展览中,依托高清文物数据采集的成果,这幅南宋时期的众生百态图首次与观众见面。满壁的佛龛图片环绕三面墙体逐次铺开,一直绵延到了游客头顶,使游客得以想象千佛壁的辉煌壮丽;一尊千佛壁石窟造像原件,矗立中央,遗世而独立,绝对是不容错过的拍照打卡点。
观众参观“天下大足”展厅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三件3D打印的文物复制品,让成都的观众也能一睹千手观音主尊头像和辩音菩萨的美姿。对于想要了解更多大足石刻研究资料的观众,金沙遗址博物馆还特别开发线上知识平台,与观众分享更多石刻相关的文献数据;除此之外,千手观音持续8年的修复历程也将在展厅中完整呈现,观众还可通过互动设备,亲自体验千手观音的修复。而在展厅外,“四川地区石窟与摩崖造像图片展”也同时展开,将石窟造像艺术的审美和价值无限延伸。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1年1月3日。(图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