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条上的心境
痛
一张张纸条记录了爷爷最初的心境。其中,“生不如死”一词,频频出现:“我好难受,生不(如)死。我不想做手术,痛苦。”
慰
这天,陈爷爷在纸上写得格外多:“早点吃过(了)吗……我家里什么音箱都有。家里(有)2台(收音机)……(我曾在)成都老年大学书法比赛(中)得优胜奖……”
喜
渐渐地,纸条上的内容不再囿于痛苦。“坚持,一天比一天好。感谢医生,早日康复,早日出院。”“福从仁中来,寿在欢乐中……”
纸条后的感悟
“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想看到的。”杨丽说,“给了我非常大的职业认同感,非常欣慰,也鼓舞了那些年轻的医生护士,让他们更有信心从事医学行业。”
在周智恩看来,“对生命的敬畏是我们的本能。只要生命在那里,我们肯定全力以赴。”他坦言,ICU里的工作“很辛苦,有时候很累。但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人,把他从危险的境界拉回来,那种成就感,不是金钱所能够带去的”。
“太痛了……这样活,生不如死。”
84岁的陈爷爷躺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ICU里,喉咙里插了管,不便说话。他抬起微微颤抖的手,在一张A4纸上,一笔一划地写字。十多分钟后,纸上有了这几行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
时值今年7月8日,成都阵雨。这一天,是陈爷爷入院第三天。三天前,因“吸入性肺炎,二型呼吸衰竭,重症肌无力”等症,陈爷爷被送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插管、输血、肌无力……举手投足,皆是折磨。陈爷爷一度想过放弃治疗,所幸,纸笔为媒,让他和医护之间展开了一次次特殊的“对话”。
ICU28天,纸条46张。每一张,都记录了陈爷爷何以从“死”到“生”。8月4日,病情好转,陈爷爷离开ICU,转到呼吸内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我受了大痛”――
难过・痛苦
吃饭时突然昏迷 爷爷住进医院ICU
“昨晚输液,我受了大痛。”入院之初,陈爷爷写下的这句话,让儿子陈某东猝不及防,“什么大痛?”他问父亲。
“输液很痛。”陈爷爷写,“输液”两个字,写得很大。
护士看在眼里,解释道,“因为输了钾。”
“我们都知道输钾很疼,”陈某东坦言,“其实父亲有几次都坚持不住了。”
在陈某东的记忆中,耄耋之年,父亲身体不错。
每天早晨7时许,他起床、看报,拧开收音机,听听邓丽君。午后,携枚小桶、提柄大笔,去成华公园习“水大字”,日日如此。
去年早春,他忽感眼皮乏力。一查,是“重症肌无力的最初症状。”陈某东回忆,“后来,手上、脚上的肌肉就迅速地萎缩,人就很消瘦,没有胃口。”
今年7月6日,陈爷爷在家中进餐时突发昏迷,被120送至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ICU医生周智恩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爷爷口唇紫绀、眼睛紧闭、全身皮肤湿冷,一直喊他都不答应,处于浅昏迷状态。”
紧急治疗后,翌日,陈爷爷神志恢复清醒,但无法言语。从这一天起,笔和纸,成了他和医护人员交流的工具。
“爷爷用了呼吸机,缺氧症状改善了。我们慢慢发现他手脚力气还可以,就尝试着让爷爷写。”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ICU医生简旖沫回忆。
“因为他口腔里插了管,没办法发出声音。”陈某东则表示,“而且老爷子从小就能写一手好书法。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父亲用手写的方式来和医生护士进行沟通(的原因)。”
“生不如死”――
挣扎・绝望
一度想放弃 不愿配合医院治疗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病情很重,情绪也不好。”该院北区ICU护士长杨丽称,“他觉得这个病治不好,生活质量很差,一直想放弃。他说给他吃一点安眠药,让他这样就过去了。”
住院期间,恰逢陈爷爷孙子中考,子女工作亦忙碌。简旖沫记得,“爷爷内心很自责,反复说,子女都很累,那么忙,还要每天抽空探视他。”
医生建议做气管切开术,陈爷爷拒绝了。“他当时写了很多,说他不愿做气管切开术。来来回回可能快两周,一直说不做。”
简旖沫说,“爷爷一直很清醒,那么我们肯定要照顾患者本人的(意愿),也尊重家属的意见。”
一张张纸条记录了爷爷最初的心境。其中,“生不如死”一词,频频出现:
“我好难受,生不(如)死。我不想做手术,痛苦。”
“太痛了,现在难受,受不了。这样活,生不如死。”
“我受不了,生不(如)死。我真的不想活了,八十四岁老朽,发自肺腑的内心话。”。
……
“我家里什么音箱都有”――
平复・信心
医护凑钱买来收音机 歌声抚慰了病痛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病房里,回荡着邓丽君的歌声。
曾经的年月里,陈爷爷尚年轻,“全厂书法比赛,他得第二名。”陈爷爷的妻子回忆。谈到当年看上他的缘由,她笑,“内向,很有修养!”
往事随老歌渐浓。歌声是从一台小巧的收音机里传来的,正红色、金按钮。聊起这台收音机,护士长杨丽滔滔不绝――那是7月16日早上7点40分,陈爷爷窝在病床上,面容苍白,眉头紧锁,他有些吃力地抬抬手,示意杨丽过去。
杨丽递过写字板。十多分钟后,她凝视着眼前的白纸黑字,沮丧袭上心头,“……医生好,我是12床病人,入住医院已十天。感谢医护人员尽心抢救……肌无力现在没有特效药……我要求出院,用中药调理……”
杨丽告诉记者,“病人确实很难受,管子在他的嘴巴里面不舒服。但努力那么久,爷爷其实也在慢慢恢复,回去的话,肯定没有康复的可能。”
杨丽对陈爷爷说,“你现在好一些了,你看现在你写字,都写得有力气一些。”
北区ICU科室主任卢萍则告诉陈爷爷,“呼吸机的参数都在往下调了,你在好转了。不要绝望,一定要树立信心。”
“要求出院”四个字,让不少医护人员难以释怀。
回忆当时情形,周智恩坦言,“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爷爷的情况也逐渐稳定。但是他自己失去了信心,我其实内心是很难受的。作为医生,在那个点的时候,我们很想把病人拉回来,很想让他树立信心。”
离开病房,杨丽思绪难平。“因为他躺着,一个人清醒地面对那些东西,又没有任何娱乐,会觉得孤单又恐惧,我就想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
思来想去,她打开网站,买了一台收音机,“标准是可以听新闻、听音乐。第二天就到了。65元,我们科室凑的钱。”
翌日,陈爷爷的病房,回荡起了邓丽君的歌声。
“收音机可以插 U盘,我还拷了一些草原上的歌、邓丽君的歌,还有一些红色歌曲。”陈丽说,“老年人可能就喜欢这些。他挺意外、挺高兴,竖了个大拇指,一直在比手势感谢我们。”
这天,陈爷爷在纸上写得格外多:“早点吃过(了)吗……我家里什么音箱都有。家里(有)2台(收音机)……(我曾在)成都老年大学书法比赛(中)得优胜奖……”
老歌抚慰了病痛。除了音乐,新闻也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帮陈爷爷打开手机上的新闻链接,陪他一起看。
“ICU这边非常通情达理。”陈某东告诉记者,“每天医院的探视时间是(下午)4:00――4:30,只有黄金30分钟。但是他们看到爷爷需要安抚,就同意我们家每天随时可以去。我们一般上午10:00去半个小时,下午再去。”
“坚持,一天比一天好”――
放晴・希望
终于拔掉插管 28天后老人转出ICU
渐渐地,纸条上的内容不再囿于痛苦。
“坚持,一天比一天好。感谢医生,早日康复,早日出院。”
“今天至现在都解未(未解)小便……但我相信医生。”
“感谢医生为病人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要学习医生你们工作中团队的战斗精神,深表万分感谢。”
“福从仁中来,寿在欢乐中……”
杨丽印象颇深的,是陈爷爷写下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下方则写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爷爷病重的时候,还关心着国家的复兴、民族的兴旺。”杨丽认为,“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挺过来的原因。”
陈爷爷的身体在慢慢康复。
7月28日,他终于拔掉了嘴里的气管插管。
经过28天的治疗,8月4日,陈爷爷恢复良好,转出了重症监护室。
“这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想看到的。”杨丽说,“给了我非常大的职业认同感,非常欣慰,也鼓舞了那些年轻的医生护士,让他们更有信心从事医学行业。”
在周智恩看来,“对生命的敬畏是我们的本能。只要生命在那里,我们肯定全力以赴。”他坦言,ICU里的工作“很辛苦,有时候很累。但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人,把他从危险的境界拉回来,那种成就感,不是金钱所能够带去的”。
陈爷爷离开重症监护室的时候,路过一片触手可及的蓝,那是窗外成都的天空。
夜雨已住,霁云初上,天放晴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马天帅 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