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 赵蕴如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2019年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结果出炉,参加高级职称评审15733人,评审通过9488人,其中工程系列5410人、经济系列130人、会计系列183人,中小学教师2519人、卫生系列1154人、农业系列92人。
自2017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紧紧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健全职称评审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建立了符合“5+5+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职称评价机制,切实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作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活力不断迸发、人才获得感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末,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96.31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5.31万人。
评价通道更灵活
支持基层人才和流动人才申报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能作为、有作为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我市坚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评价导向。
针对过去职称评审中外语、论文、计算机“一刀切”问题,进一步差异化设置论文条件,不再将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作为申报职称的前置条件。针对不同职业特点,先后修订了工程、卫生、中小学教师等多个系列(专业)评价标准,科学设置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专业水平条件。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积极的职称倾斜政策,扩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范围,2017年以来,我市卫生系列取得基层正高级职称39人、基层副高级职称280人、基层中级职称779人。
“我们不断拓宽专业技术职称评价范围,打破所有制、身份、地域等限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对非公有制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才全覆盖。”市人社局专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突出产业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认可,设立了技术经纪人、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职称评审专业。
支持流动人才申报职称,对人事档案不在我市、属自主创业或与我市用人单位签有正式聘用合同的,可通过现工作单位申报职称评审。打破以往工程领域技能人才无法参与职称评审的限制,融合贯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市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符合条件的也可分别申报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职称。2019年,16名从事食品与酿造、机电工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评审取得高级工程师证书,通过率达80%。
评审制度更优化
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民营企业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制度,使之成为引导人才发展的指挥棒、提升人才能力水平的千斤顶。
自2015年起,我市就将所有系列(专业)中(初)级职称评审“一步到位”调整由区(市)县人社(职改)部门分工负责。此外,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开展自主评审,有效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实现用人单位人才评价结果与使用有机结合。
经四川省人社厅核准,目前在蓉高校已经全部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实现自定标准、自建评委会、自主发证、自用结果,彻底改变了以往评审标准“一刀切”“评上不好用”的局面。在全省率先将中(初)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民营企业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2019年,全市共129名新能源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评审取得职称。
据介绍,按照全覆盖、可及性、均等化要求,我市积极推进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针对过去“申报资料多、评价周期长、结果反馈慢”等问题,搭建了全市统一的职称评审服务平台,分层级、分权限实行职称申报审核网络化管理,实现在线申报、在线审核、在线查询,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为人才发展“松绑”,不断提升人才获得感。本报记者 王雪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