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两位老石油人留守在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讲述“我为祖国找石油”的初心和使命

时间:2021-04-07

人物名片

吴德尧,出生于1933年。1954年,他从泸州迈进隆昌气矿炭黑车间的大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炭黑工人。

廖宣州,出生于1937年。1965年随四川石油管理局来到威远县新场镇红村,是当年红村石油会战队伍中唯一留下来并一直住到现在的老石油人。

□罗尹 唐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川 郑志浩

“1996年,修建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时,我还把当年在炭黑车间作业的一些工具贡献出来,作为原件展览。”3月27日,紧邻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四川石油会战史馆在内江市隆昌市圣灯镇正式开馆,老石油人吴德尧作为义务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自己当年亲历的建设故事。

从迈进隆昌气矿炭黑厂,吴德尧便留在了内江。退休后也继续发光发热,在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开展义务讲解。在内江威远新场镇,另一位老石油人廖宣州也选择坚守在曾经奋斗过的红村石油会战旧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两位老石油人向后辈们讲述“我为祖国找石油”的初心和使命。

纪念馆中的特殊讲解员

3月27日,四川石油会战史馆,一个特殊的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人群讲起了当年的故事。他叫吴德尧。

1954年,本想做电工的吴德尧迈进隆昌气矿炭黑车间的大门,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炭黑工人。“那时条件苦,工作环境全是黑的,和同事面对面都见不到人。”吴德尧说,虽然条件艰苦,但自己一干就是近30年。

不仅如此,他和老伴符明秀选择住在圣灯山下。在距毛泽东主席视察隆昌气矿纪念馆不到20米的小院里,老两口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我退休了就想守着这个地方,不想离开,感觉很光荣。”吴德尧成为那段岁月的守望者,那段光辉记忆也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底。

“这里的工艺流程原来是这样的,炭黑是经过这几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如今,只要纪念馆有重要活动,吴德尧便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当年炭黑车间里热火朝天的场景。

坚守在旧址的老石油人

在离隆昌市圣灯镇数十公里之外的威远县新场镇红村,位于红村石油会战旧址旁的一栋老式房屋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叫廖宣州,1965年随四川石油管理局来到红村,是当年红村石油会战队伍中唯一留下来并一直住到现在的老石油人。

“我刚来时,除了山下平整好一个空坝子,山上仍是一片荒山,一条路都没有,只有山腰的总机室已经修好,但还没有安装,也是这里的第一幢房子。”今年84岁的廖宣州回忆说,为了少占良田,指挥部决定将领导机关设在山坡上,当地石头多,参加会战的建设者就地取材,炸开岩石用碎石垒房子。

廖宣州说,会战主要靠人工劳动,不分白天晚上,没有周末节假日。凿石头、担石灰、平地基……最高峰时达6000多人,有一二十个施工队。

当时的建设速度可以用神速来形容。“头天看到还是半截房子,第二天就完工了;头天看到还在平地基,第二天都开始建起房子了。”廖宣州说。

宿舍、食堂、招待所、印刷厂、办公室等都陆续建好完工。“山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大家拿出了十足的劲头为国家和人民找油气。”回想起当年的建设场景,廖宣州依然激动不已。

2010年,石油人在距红村仅10多公里的地方成功开钻了中国第一口页岩气直井。如今,这块石油热土又成了川渝建设“气大庆”的主战场,曾经的红村石油会战旧址也在进行再开发和保护,廖宣州不仅根据自己的记忆提了很多建议,更是给一波又一波参观者讲述当年的石油大会战故事。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石油人来到威远开发页岩气,我期待红村精神在新时代能够继续发扬下去,我会继续坚守在这里。”廖宣州说。

  • 上一篇:今年四川春茶产值达142亿 全省茶叶呈现三增长好态势
  • 下一篇:第34届北京图书订货会落下帷幕 四川出版获得4个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