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4年连开8次大会 成都为啥对这事“孜孜以求”

时间:2021-04-07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赵荣昌

4月1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在淮州新城召开。你没看错,这是自2017年7月,成都产业发展大会作出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以来,领导小组召开的第8次会议。

不足四年时间,为了同一件事,连续召开8次全市大会。成都为什么对这件事情“孜孜以求”?

关键词 重要

时间回到去年8月,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对外发布最新世界城市名册2020,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和深圳6座中国城市入围Alpha等级(世界一线城市)。

对比2018年名册,上述6座城市的排位有喜有忧,上海上升一位,北京下降两位,广州和台北则从Alpha+下滑至Alpha-。由此看出,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竞争态势非常激烈,稍有不慎,就会掉队。

激烈的竞争中,靠什么取胜?或者说,GaWC世界城市评价体系有哪些标准?

翻开其评价体系,这套标准涵盖了交通通达、科技创新、信息流通、资源吸附、生产配套等13个维度。

每一个维度背后,都映射一项城市核心功能,都需要一个或若干个产业集群支撑。

换句话说,一座城市的位势能级是由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功能作用决定的,依托于具有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正是成都持之以恒推进产业功能区的“原点”: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要素功能集成、产业协作配套、人城境业融合,进而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推动实现经济组织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促进城市综合能级全面提升,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都做到了吗?最具说服力的结果是,在最新世界城市名册中,成都排名较2018年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

强力拉升的背后,对照其城市评价体系,成都产业功能区建设功不可没。

数据作答:四年来,规划核心起步区401平方公里、高品质科创空间2807万平方米,经济密度突破1亿元/平方公里,2020年千户重点税源企业户均纳税较2017年增加5530万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局面加快呈现。

四年来,以产业生态圈为链接机制、以产业功能区为赋能平台,成都的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创新动能加快培育,在蓉企业市(州)分支机构数量增长3倍,“三区三带”建设项目464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策划重大项目135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高新企业数量超过6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

关键词 艰难

“这是一件知难行亦难的开创性事业!”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谈到产业功能区建设时,众多与会者这样感叹。

何谓“产业功能区”?成都形象称之为开发区3.0版。改革开放之初的开发区叫经济开发区,属于1.0版本;随后的优惠政策引导和产业补贴建设技术密集型企业为主的高新区,属于2.0版本。几十年来,这两种模式固然对于经济发展和推动城市化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两种模式的弊端也在日益凸显:存在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等问题,割裂了“人城产”之间的关系。

作为3.0版本的产业功能区,最大限度避免了以上弊端,成为集生产、研发、居住、消费、服务、生态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减少了人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运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无效占用和浪费。

成都认为,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组织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进入新时期以现代化思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的关键支撑,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说知难。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产业生态圈和功能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谁来干?对于这些关键问题,很多干部还缺乏准确科学的认知。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于它的认识总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说行难。对于锚定一个区域发展的企业来说,其尤为关注的是: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理想状态就是,楼上楼下就是产业的上下游,左右厂房里面就是产业的左右岸。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链协作体系,这是成都提出建设产业功能区最基本的内容。

当然,不止于此。在成都的心目中,产业功能区建设,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还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以“人城产”一体化发展的思维,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通过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 不仅要推动要素功能集成、产业协作配套,而且还要实现人城境业融合,不仅有赖于产业功能的集合,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改革,思维方式的转变。

哪一条,哪一个,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办到的,都是硬骨头,都是硬仗恶仗。

惟是艰难,更显意义之重大!

关键词 深化

4年8会,一次次聚集,一次次讨论,从认识论到方法论,再到具体行动,成都对于产业功能区的认识,走过一条深化和创新的实践探索之路。

我们不妨回头逐一梳理:

第一次会议,提出“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20字总体思路,系统对主导产业选择、功能形态定位、要素空间集聚、机制体制创新作出部署。

第二次会议,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营造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和政策生态。

第三次会议,提出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转型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方向和实现路径。

第四次会议,提出要切实解决认识局限和思维惯性,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理念,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

第五次会议,提出要着眼“治本”“转型”“提质”,进一步鲜明产业功能区建设导向,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第六次会议,提出要着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要素集聚和链环建设为重点,在若干细分领域、细分市场形成各自比较竞争优势。

第七次会议,提出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和高品质生活服务配套,科学规划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

第八次会议,提出要深化规律认识、把握趋势变化,加快形成利益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开放共同体四个“共同体”,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由此可见,对产业功能区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细化明朗化。

深化,还在于整个产业功能区管理的顶层设计层面。

第八次会议上,实施产业功能区“调整一批、预警一批、新增一批、优化一批、赋能一批”机制正式“逗硬”:3个产业功能区“被黄牌预警”的同时,拟新增3个产业功能区:成都东部新区将布局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成都高新区将布局成都未来科技城、新津区将布局天府牧山数字新城。

会议同时透露了将谋划的第15个产业生态圈:碳中和产业生态圈。而在此之前的2020年3月第六次会议上,成都将原有的产业生态圈由17个调整为14个。

产业生态圈从17到14再到15,产业功能区新增3个。

这表明,未来的产业功能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优胜劣汰、以产出水平论英雄。这无疑将为整个产业功能区注入强大活力动力。

谁将胜出,分析此次新增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聚焦的产业类型,不难看出,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精器械及医药、航空航天、量子科技、数字建造等,无一不是指向战略新兴产业――这也正是成都秉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夯实面向未来的城市战略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方兴未艾,豪情满怀!

  • 上一篇: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中意文化交流城市会客厅在蓉开馆
  • 下一篇: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延期至2022年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