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制作蛋糕的胡嘉莉
4月7日,回老家处理好父亲的后事,胡嘉莉的“嘉莉甜心蛋糕”店又开门了。顾客预订了一个6 的水果蛋糕,切蛋糕胚,打发奶油,草莓芒果夹心,35岁的胡嘉莉一个人熟练地完成所有工序。没有音乐,没有对话,隔壁茶馆响着麻将声,街道上汽车声,唯独蛋糕店里,出奇的安静。
如果不是藏在胡嘉莉耳朵里、和普通耳机大小的助听器,以及对话时,胡嘉莉打开手机上的实时语音翻译APP,你不会想到,胡嘉莉是一位重度听障人士。
幼年因病失去听力 求职处处碰壁
1984年,胡嘉莉出生在内江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因生病打针,学龄前,胡嘉莉慢慢地“丢失”了宝贵的听力。
2007年,胡嘉莉到成都找工作,因为听力障碍处处碰壁。偶然,在建设路附近,一家正在招人的蛋挞奶茶店老板并没有介意胡嘉莉的听力障碍,爽快地让她第二天入职。这份工作,胡嘉莉做了3年,也是在这里,她学会了制作甜品。
后来店铺关门,胡嘉莉又陷入了艰难求职的境地。一次给朋友过生时,胡嘉莉发现自己可以学做蛋糕,于是,又在培训学校学习一年,从此,和烘焙结缘。
单亲妈妈为了女儿
重拾蛋糕事业
2014年,胡嘉莉的女儿琳琳出生。2016年4月1日,胡嘉莉与前夫离婚,只有1岁半的琳琳跟了妈妈。
没有存款,没有工作,胡嘉莉重新找了一份蛋糕店的工作。只是试用期的工资只有3000元,买了奶粉、尿不湿,几乎就剩不下什么。那段时间,胡嘉莉靠着爸妈支持坚持了下来。2018年,在朋友的鼓励下,胡嘉莉自己的蛋糕店开业,取名“嘉莉甜心蛋糕”。胡嘉莉说取名“甜心”,是甜蜜代表对生活、事业的希望,象征一帆风顺,也希望自己做的蛋糕,能够带给顾客甜蜜的幸福感。
最大的障碍,还是来自于交流。胡嘉莉说,有时候顾客进店来订蛋糕,戴着口罩,她看不到对方说话的口型,助听器听不清,手机上的语音实时翻译软件又无法准确地翻译四川话,顾客一看,常常就转身走了。
通过外卖平台订单,也不是全然便捷。有时候顾客有特殊要求,打电话过来,胡嘉莉无法接听,只能挂断,再通过平台发送消息,一来一去,顾客嫌麻烦,取消了订单。“还有一次,一个外卖小哥遇到顾客不接电话、配送地址有误的时候,不想多等耽误时间,直接把蛋糕退了回来,还骂了我一顿。”即使这样,胡嘉莉也从不在自己的店铺、外卖平台上,写明自己是听障人士,“怕他们觉得(听障人士做的)蛋糕不行。”胡嘉莉说,她不想让别人对此反感。
今年6岁半的女儿琳琳,是个活泼、爱说话的孩子,尽管收入不高,胡嘉莉也尽力满足孩子的爱好,学跆拳道、拉丁舞。胡嘉莉因为听力障碍发音不准,琳琳也会“挑错”,然后教妈妈正确的发音。
打造“无声蛋糕店”品牌
培训更多听障人士就业技能
2020年底,胡嘉莉的蛋糕店有了一个“合伙人”。
2020年11月1日,在聋人协会的一次活动上,胡嘉莉和同是听障、作为活动嘉宾的王亚宜相识。2020年,胡嘉莉的蛋糕店生意不好,收入跌到谷底,但她仍想搬个大点的地方,可以招收听障残疾人,或者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于是,胡嘉莉向王亚宜寻求帮助。
“作为一个听障人士,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业,也是很艰难、很不容易的。”王亚宜告诉记者,听闻了胡嘉莉的故事,她原本打算和胡嘉莉一起开“无声蛋糕”店,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可以寻求一些帮扶政策,打开销售渠道,扩大规模。但随着了解越深入,她们越认识到,打造“无声蛋糕店”的品牌,需要招聘更多的听障人士,更需要有对他们进行培训的平台和场地,对更多的听障人士进行技能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有了技术,可以工作就业,甚至加盟‘无声蛋糕店’。”王亚宜说,她已经对接了高新区相关部门,得到了大力支持,找到了培训场地,她和胡嘉莉发起的“成都高新区百川公益发展中心”也正在申报中。“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先摸索着学习。”王亚宜说,“无声蛋糕店”,就是要把听障人士的短板,变成长处和优势。
在胡嘉莉的朋友圈,有这样一句话:“做蛋糕的”这个词太俗气,我的职业是“贩卖世间甜蜜,留住人间美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