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清晨,泸州“前渔民”王彪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长江澄溪口码头。登上渔政执法船,给船加满汽油,准备开始一天的巡逻。对于这份新工作,王彪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变得完全习惯。
以前,王彪靠长江“吃长江”,以捕鱼为生。长江全面禁捕后,王彪上岸了。相比作息时间的改变,王彪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以前老想着怎么捕鱼,现在要经常思考如何保护鱼。”□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范芮菱
破痛点
技能培训为渔民就业“搭桥”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水域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仅江阳区水域岸线就有122公里,长江全面禁捕后,包括王彪在内的渔民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转产。
打了几十年渔,现在又能干什么?“先摸清具体情况!”面对渔民上岸,江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泸州市江阳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专班,首先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电话抽查等方式,对退捕渔民的基础信息、就业意愿、培训需求等基本情况进行收集,建立台账。
收集发现,全区退捕渔民418人,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意愿的303人。
虽有意愿,但现实“无情”。“我们年龄大了,重活干不动,轻巧的又没文化干不了。”许文英是江阳区邻玉街道退捕渔民。上岸后,她曾一度焦虑。
和许文英一样,年龄大、文化低、无经验是渔民上岸后面临的主要就业“痛点”。对此,江阳区建立退捕渔民转产就业QQ群和微信工作群,及时掌握镇街工作动态,根据渔民就业动态和需求变化,对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建档立卡,并根据退捕渔民的意愿和需求开展相应的水产养殖、烹饪技术、月嫂等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退捕渔民600多人次,实现有就业意愿未就业人员全部清零。
除担忧
公益性岗位实现兜底安置
退捕渔民徐维贤现在从事的是社区巡逻工作。他管这份工作叫“政府送来的‘新饭碗’”,“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空闲时还可以兼职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与其他渔民不同,退捕上岸后,因要照顾家中体弱多病的老人,他不能外出打工,又没有专业技能,转产之路困难重重。
针对部分退捕渔民身体欠佳或年龄偏大等原因,以及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等情况,江阳区人社局按照“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了社区保洁、文明劝导、巡逻巡护等公益性岗位,并新开发护鱼员协助巡护公益性岗位30个,对就业困难的退捕渔民进行就近就地兜底安置。
截至目前,全区利用公益性岗位安置退捕渔民31人。
培训过程中,江阳区工作人员还发现,不少已找到工作的退捕渔民仍存在技能不精、专业困难等后续担忧。对此,全区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继续分片包干、走村入户、定期核查,动态跟踪反馈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情况。对有再就业或择业需求的,按“一人一策”“一户一策”制定就业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咨询、岗位推介、就业指导等服务,巩固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成果。
谋长远
大事细琢磨将实事做扎实
解决好渔民的转产就业,是泸州重点推动的民生实事之一。
今年以来,泸州通过成立以市直机关工委牵头、20余个重点部门协同配合的实践活动组,解决“谁来干”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分层分类收集群众诉求,梳理形成“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解决“干什么”的问题;通过推进重大民生项目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便民服务实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机制,推动解决重点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解决“怎么干”的问题。
几天前,泸州高铁站施工现场进行了项目通车誓师,对这个当地群众高度关注的泸州“一号工程”,市交通运输局、市高铁办牵头梳理出开通运营工作任务清单32项,将逐项开展落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除了推进“大项目”,泸州还着力推进与重庆、成都有关部门的“融”与“通”,破解群众“痛点”和企业“堵点”。例如,在强化服务共享上,实现川渝营业执照跨区域互办互发;结合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和经营许可办理等领域,分地区精准梳理“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我们还开通了西南片区跨省门诊慢特病费用直接结算业务,泸州和重庆两地异地门诊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泸州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小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