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20年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6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四川天府新区、温江区榜上有名。
能够榜上有名,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成都靠的是什么?昨日,记者走进四川天府新区、温江区一探究竟。
A
四川天府新区聚焦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为创新创业聚势赋能
记者了解到,四川天府新区今年已经是第二次获得国务院在双创工作方面的通报激励。
根据通报,2021年国务院将对四川天府新区等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项目,优先推介与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对接;优先支持区域内创新创业成果在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重点展示;优先支持举办“创响中国”等重大活动,宣传推广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成都科学城的成都超算中心内,使用由成都设计芯片的超计算机,正在以10亿亿次/秒的速度运转。作为西部首家国家超算中心,自去年9月正式建成投运以来,目前已向300余家用户提供超算服务。
除了超算中心,大批“国字号”的创新基地在这里集聚。聚焦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四川天府新区累计引进国科大成都学院等13个“中科系”科研机构,建成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7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落地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020年,中央批准设立国家实验室(张江)成都基地;“成都天府新区实验室”完成法人机构设立;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6个支撑项目启动建设,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现场评估。
“聚焦打造创新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创新策源地,持续推进双创平台多元化、集成式发展,推动创新要素向创新创业平台集聚。”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成都科学城为双创核心聚集区,在已有“菁蓉汇”300万平方米基础上,加快天府海创园载体建设,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融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去年,已建成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科创空间载体110余万平方米,为创新创业聚势赋能。
与此同时,通过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创新高校合作模式,共建以“产业技术研究、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聚集”为主要功能的新型研究机构,落地建设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北航西部创新港等20多个校地合作平台,孵化培育出成都清云科技等50多家高科技企业。
B
温江区集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形成集群成链发展态势
在此次国务院的通报中,温江区与上海浦东新区等地一同入选全国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
成都医学城,作为温江的产业发展主阵地,集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成为其入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榜单的鲜明底色。记者在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项目现场看到,医院主体结构已经基本成形,机械轰鸣,工地一片热火朝天。待这个项目建成后,一个妇儿健康产业生态圈和儿童公园城市功能生态圈将在成都医学城形成。
“东有张江、西有温江”一直是温江的目标。成都医学城在全国率先提出“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发展理念,正打造“三医+大数据/AI”双翼齐飞的产业体系。“我们秉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精神,以最有力的举措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以最优质的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以最宜业宜居的环境让人才心无旁骛、安心发展。”温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成都医学城,产业链“链长制”成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机制保障。据了解,这种制度由区政府负责人担任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产业链链长,成立对口服务专班,配合推进三个产业细分领域发展,打造三医融合生物医药的产业集群。
目前,成都医学城聚集科伦药业、希氏异构等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464家,形成集群成链发展态势。据介绍,未来,“成都脑”芯片品牌将诞生于此,开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技术攻关,服务全球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研究。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成为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20年1―11月,全市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亿元,实现利润110.5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生物医药投资183.46亿元,同比增长8.6%;新签约引进75个重大项目,协议总投资1318.2亿元。
本报记者 田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