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成都高新区发行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

时间:2017-05-09

成都高新区发行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8日讯(记者 陈淋)5月8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发行。该债券规模10亿元人民币,期限五年,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发行人,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销商,会同成都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来完成首次发行。

  成都高新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资金募集将主要用于生物医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建设、支持双创企业发展等。债券为非公开定向发行,期限五年。由此成都高新区也成为了全国首个获得发放“双创”债资格的试点地区,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助推“双创”企业发展、加快金融改革方面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资金一次募集、灵活使用 为支持“双创”发展“量身定制”

  根据实施方案,“双创”债募集资金的发行主体应当为外部评级在AA级以上、自身或下属企业长期支持“双创”企业融资,且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园区经营建设企业,由此决定了发行主体的信誉度高、了解“双创”工作融资模式,能够确保资金能够切实用于支持“双创”企业发展。

  “成都高投集团成为全国首个成功注册‘双创’债的主体单位,对于集团本身而言拓宽了融资渠道,对成都高新区深化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加快建设创新自主示范区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成都高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申报过程中,成都高新区相关主管部门积极了解申报进展,对申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为最终申报成功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作为成都市创新创业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近年来全方位推进“双创”工作,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汇聚了强大的创新内生力。目前,已建成孵化载体275万平方米,入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75家,包括微软、腾讯、阿里巴巴等众多科技巨头孵化器在此落地;创新创业企业超过1.5万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6.1件,排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负责人多次调研成都高新区,最终确定在成都高新区进行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发行试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注册审批等环节上专门为成都高投集团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双创”债注册发行效率。国家开发银行更是把成都高新区作为金融支持“双创”重点区域,将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积极参与“双创”债务融资项目策划包装,深度对接潜在投资者,尽力缩短融资周期。

  首期发放5亿 创新科技金融业态服务双创企业

  5月8日,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发行。此次申报的债券为5年期10亿元。那么,这10亿元的募集资金将如何发挥作用,支持“双创”发展呢?

  记者从成都高投集团获悉,募集资金首期发行5亿元,主要用于新川创新科技园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园两个由成都高投集团组织建设及运营的重大孵化器项目。

  据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器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全产业链专业孵化园和示范性加速器,预计项目明年年初完工投用;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园则今年下半年完工。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个孵化园建成投用后,将支撑更多“双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为成都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此外,部分募集资金还将直接用于支持“双创”企业。记者了解到,募集资金支持“双创”企业,将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开展,拟投资企业主要包括成都高新区内具备一定技术实力、近年来成长性较高的“双创”企业。

  成都高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将充分用好“双创”债募集资金,助力“双创”企业的培育发展。下一步,该集团还将加大对“双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争取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双创”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试点地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立了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全国示范性、影响力的“梯形融资模式”,辐射1.5万余家在孵科技型企业。截至2016年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金融类机构800余家,累计利用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合开发的各类政策性融资产品为1200余家次企业提供融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以扶持政策为手段累计引导金融机构为3500家次企业提供融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培育上市企业2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3家。

  “此次‘双创债’的发行,将有效补充成都高新区双创工作的造血功能,并为成都高新区建设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在发行仪式上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还将将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等新金融业态,搭建金融科技行业业务和资本交流渠道,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平台,助力成都打造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际中心城市新门户。

  (图片来自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上一篇:30余位专家学者头脑风暴 共论宽窄哲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 下一篇:今年成都整治高校周边违法建设“第一拆”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