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王褒与司马相如、扬雄并称“蜀中汉赋三大家”

时间:2017-04-12

西汉辞赋家王褒。绘图杨仕成

  名家荐名人⑨

  谈到蜀中汉赋大家,很多人对司马相如、扬雄推崇备至。但除了这两位汉大赋“双子星”,在历史上,还有一位资阳人王褒,开创了汉赋流变之先,一篇消遣之作《僮约》甚至影响了中国茶史,成为世界最早的买茶记录。至今,王褒与孔子之师苌弘、汉朝经学家董钧,仍被推崇为资阳三贤。著名国学家、辞赋家张昌余谈到四川历史名人时,十分推崇王褒。“王褒与司马相如、扬雄并称‘蜀中汉赋三大家’,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他的价值被后人低估了。”

  “谈耀一代”承平时期最杰出赋家

  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人,现在资阳市雁江区还留有王褒墓和王褒墨池,但其具体生卒年已不可详考,《汉书・王褒传》也仅记载“王褒,子子渊,蜀人也”。张昌余介绍,汉宣帝神爵、五凤年间(公元前60年至54年),是王褒较为活跃的时期,“这时的西汉,正处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天下殷富的承平时期。”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写了16篇赋,但“流传至今的很少”,只有存于《汉书》本传的《圣主得贤臣颂》,存于《艺文类聚》的《甘泉宫颂》,存于《文选》的《洞箫赋》,以及存于《楚辞》的《九怀》等。“王褒的诗歌和汉赋都很有特色,有很高的声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是承平时期艺术上成就最为突出的赋家。”张昌余说。

  明代文学家杨慎不仅在他编辑的《全蜀艺文志》里选有王褒的作品,还专门作了《王子渊祠》诗:“伟晔灵芝发秀翘,子渊擒藻谈天朝。汉皇不赏贤臣颂,只教宫人咏洞萧。”赞誉了王褒的才华:文采秀发,擅长辞赋,谈耀一代。

  见微知著开创汉赋流变之先

  据记载,王褒“少孤,家贫,事母至孝,以耕读为本”,桑梓墨池是他洗笔砚的地方;县城南书台山,是他另一个攻书的地方。王褒精通六艺,娴熟《楚辞》,崇敬屈原而作《九怀》,初露才华。尔后,他游历成都、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垒山)等地,博览风物,以文会友。

  后来,王褒到了京城,得汉宣帝召见,作《圣主得贤臣颂》。他直指,治理国家须重视人才,“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就效重。”应当“开宽裕之路,以延天下之英俊”,受到宣帝赏识。

  不过,不同于司马相如赋的恢弘大气、超凡脱俗,王褒更关注细节小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幽默讥趣,惟妙惟肖。用张昌余的话说,“王褒是汉赋由追求雄阔豪迈到见微而知著的转折点,开汉赋流变之先。”他的咏物小赋《洞箫赋》,就通过讲述箫管之所生,写出了竹林中的景物;又极尽描绘箫声的动人,形象鲜明,风格清新,是西汉咏物赋的创新篇章。

  张昌余分享了一则传说,“据说当时的太子身体不好情绪低落,宣帝安排王褒去陪太子。王褒时常高吟《洞箫赋》等,用文辞秀美的诗歌和文章来引导太子,太子的病居然很快就康复了。”《文心雕龙》也评价:“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足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写作《僮约》为中国茶史留下重要一笔

  王褒的诙谐短文、600字的方言作品《僮约》,无意间竟然成为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文字之一。《僮约》是王褒买奴仆的券文,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到“煎上”(即湔上,今彭州市一带)游学,并长期居住在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王褒经常让其家中一个仆人便了去买酒,但便了很不情愿。于是王褒在元宵节花了一万五千钱从杨氏手中买下仆人为奴,并为便了写下了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

  “从文章的语气看来,不乏揶揄、幽默,是王褒的消遣之作。但在不经意中,他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原来,《僮约》中的“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知,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僮约》还描述了当时奴仆们的劳动生活,记载了当时蜀中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情况,是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材料。明代张天如评价:“《僮约》谐效,颇近东方(朔)”。

  公元前51年,王褒奉令往益州,途中写完《移金马碧鸡文》,不久病逝。“王褒去世时虚岁40岁,虽然生命不长,但他生命的价值很高。尤其作为四川人,他的生平和成就让我很感动,也很推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 上一篇:文艺评论家何开四:王褒作为四川历史名人当之无愧
  • 下一篇:鼓励企业、居民捐多余食物 “爱心冰箱”首现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