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于近日出台,全面规划了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前沿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
《规划》明确到2020年末,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口径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以上,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园区(基地),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我市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优化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跨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双轮驱动,纵深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着力提升软硬件和整机产品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明确到2020年,力争产值规模超过5000亿元,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具体而言,我市将突破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升发展行业电子、军事电子,创新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记者了解到,在集成电路方面,《规划》提出要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第三极,将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大力发展以二、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特色集成电路,引进发展集成电路设备及材料,加粗、拉长集成电路产业链。在新型元器件方面,明确将鼓励发展面向智能化应用的传感器及其系统级芯片(SOC)与系统。围绕着大数据产业,《规划》明确将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
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将打造现代音乐产业链,推进建设中国音乐之都和国际音乐名城,支持音乐产品生产和消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同时,支持数字创意产品原创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视频游戏、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数字游戏产品,影视动画、网络动画、手机动画和漫画等数字动漫产品的原创水平和数字化水平。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裸眼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像等领域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
重点发展
高端装备、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
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元左右
“对我市有优势的产业领域,《规划》明确要加快推动重大突破。”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高端装备产业、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力争达到4000亿元左右。其中,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节能环保和生物产业规模均超过800亿元,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上,我市将突出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挥在蓉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支持轨道交通领域实验平台设施建设,围绕安全、高速、重载、城市轨道交通新制式开展科技创新,组织轨道交通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关键技术和跨专业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努力建设国家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突出市场主导,围绕促进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在节能环保产业上,《规划》提出将突出发展节能设备和产品制造,创新发展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服务业。其中,明确将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全市新建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交通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大力促进交通工具燃料的清洁化和多样化,广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加快研发建设公交充电站、公共充电站、充电桩等,形成与成都电动汽车应用发展规模相匹配的充电设施网络。
在生物(生物医药)产业上,我市将突出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发展化学药物,提升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发展医疗器械,积极培育生物农业。其中,在医疗器械方面,我市将加快发展人工关节、牙种植体以及植入器械等高端产品。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便携式智慧诊疗设备和3D生物打印产品。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高端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断产品。
[1][2]下一页 尾页加快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推动产业做强做优。”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着力推动产品产业化和应用,加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产品体系,力争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
新能源产业该如何发展?我市将以太阳能中游主导产品为核心,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重点发展高效晶硅电池、光电一体化建筑系统等太阳能产品,风电主控系统、大型风电轴承等风电关键零部件产品,加强先进储能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核电装备,加快培育发展页岩气。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我市将加快发展五大规模领域,涵盖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积极发展生物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激光晶体材料、石墨及碳素制品等五大高端领域,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我市将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提升已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性能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建设,扩大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能。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和电机控制系统,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和基础设施,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和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引导培育新能源汽车消费,多渠道多模式推进充电网络体系和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分布式新能源融合发展。
超前布局
培育前沿未来产业
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科技革命更迭交替发展的规律,规划研究提出要在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生物经济新业态、高性能机器人、前沿新材料产业、核技术应用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前沿未来产业。”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成都比较优势,超前布局培育一批前沿产业,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力争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
在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发展方面,我市将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路线图,探索在医疗、交通、商业和社会治理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鼓励传统企业加强与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合作,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带动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商用。同时,进一步推进生物经济新业态发展,立足我市生物技术服务机构和临床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发展符合国际标准药物研发与生产服务。
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高性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鼓励我市专业企业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开发高精度、高可靠性工业机器人;积极推动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具有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项目或团队在我市落地。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前沿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推动高性能石墨烯微片及薄膜、低成本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并同步加强知识产权布局,推动成果本地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支持在蓉核技术研发机构和核能装备生产企业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参与国际核领域试验计划,开发新核能系统和小型核动力研发设计和关键设备研制。
本报记者 徐璨 杨彩华
首页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