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群众健康保障网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提升诊疗能力
本网讯(记者 王莉 赵书彬) 2017年12月18日,西藏首例支气管镜代内科胸腔镜检查开展,填补了西藏学科技术领域的空白……
2018年元旦,早产儿强巴体重长到了近2000克,标志着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
一项又一项医学空白被填补,一个又一个医疗记录被开创,一个又一个 “生命禁区”的健康奇迹被创造。三年来,通过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深入实施,解决了许多西藏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西藏几代人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内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培养本地医疗骨干620名,“1+7”医院引进医务人员1121人,超过了组团式援藏前20年引进人才总和。
在重点科室建设方面,“1+7”医院新建重症监护室、介入治疗室等科室41个,打造心血管内科、妇产科、儿科等符合西藏需求、具有高原特色的拳头科室85个,初步形成了覆盖诊疗、救治以及病理、检验、影像等较为完备的科室体系。
在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方面,“1+7”医院开展三四级手术12000多台,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88%、比2014年提高21.52%,开展包虫病免费救治手术近3000例,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分别比2014年增长了17.34%、62.59%、62.59%,患者满意度由2014年的89%提高到97.15%。
在医院管理方面,“1+7”医院健全完善医疗质量安全、财务资产管理等制度4600多项,优化和再造业务流程242个,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在等级医院创建方面,2016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创成“二甲”,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地级医院没有评级的历史;2017年拉萨、日喀则、林芝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2018年7月山南、昌都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那曲市人民医院计划年内创成“三甲”,结束了区内长达20年仅有一家地方“三甲”医院的历史;阿里地区人民医院计划年内创成“三乙”。等级医院的成功创建,标志着“1+7”医院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在“两降一升三不出”方面,衡量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三大重要指标,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6.43‰、6.86/10万,升高了8.47%;332种“大病”不出自治区、1914种“中病”不出市地就能治疗,一些常见的“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及时治疗。
2016年7月,一名23岁的孕妇大出血,病情十分危急,我区刚刚建成的远程医学中心在紧要关头起了作用。北京协和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检验科、放射科专家们通过远程方式,完成了首例ICU重症患者的病历讨论及会诊,并成功实施救治。
不用到北京去,在藏就能得到北京协和专家的治疗方案,随时随地享受国家顶尖的指导。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文铭说:“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的专科甚至达到内地水平。如今,在西藏,让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治好病已经成为了现实,西藏各族人民健康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了!”
三年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
——进一步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织密了西藏健康保障网,各族群众的健康指数明显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更加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发自内心地爱戴人民的领袖、跟随党的核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更加深刻认识到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进一步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带动了群众思想变化。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带动了农牧民群众就医观念的转变,科学文明的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现在信教群众生病去寺庙的少了、到医院的多了,不少僧尼生病都主动到医院来看病。有群众说,“以前我们生病了习惯去寺庙求神拜佛,反而把病给耽误了。现在内地的医生在家门口为我们看病,生了病还是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在治病救人、送医送药、结对认亲中,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西藏各族群众增强了“五个认同”、进一步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铺设出了一条新的民族团结“丝绸之路”。北京市援藏医疗专家到自治区佛学院义诊,一位患者紧紧握住主治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内地来的大专家就是我们的亲人。”
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八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郭强表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为了增进群众福祉、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