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经年复始。在历经半年的辛勤耕作之后,乃东区扎西妥门社区群众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田垄间的小麦、青稞、油菜迎着初秋的微风,泛着点点金光。收割机“突突突”地在田里忙碌着,人们跟在运输车后面,掬着秸秆,捡拾着遗落的青稞小麦。
雅砻河谷历史悠久、土地肥沃,素有“雅砻粮仓”的美誉。扎西妥门社区位于雅砻河中下游,是粮仓里的一颗“珍珠”。今年该社区农作物种植面积1601亩,青稞、小麦平均亩产接近500公斤。
粮食丰收了,农民们笑了。45岁的巴桑多吉是土生土长的扎西妥门人,也是社区农业工作的“掌门人”。从一开始在社区当会计,到后来成为社区居委会主任,他见证了扎西妥门社区农业发展的点滴变化。
“20年前,村里播种、收割全靠人工。3亩地,要10多个人从早到晚花一整天功夫才能勉强收完。”巴桑多吉告诉记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那一年,村里有了第一台小型收割机,每家每户当宝贝似的轮着用。虽然省了些力气,但效率依旧很低,当地群众仍然束缚于一亩三分地。
2011年,该社区添置了4台大型收割机,供131户群众共同使用。“每年秋收,村里都会提前安排好收割顺序,由专人负责,统一行动,以提高效率,解放劳动力。在外务工的村民只需望果节期间短暂回来一趟就行。”巴桑多吉说,除了过年,社区就属秋收最热闹。
通过提升种植技术、引进良种和推进机械化作业,扎西妥门的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不仅早早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有余粮外销。
“我们每亩播种15到20公斤种子,秋收时能收获高出播种斤数30多倍的粮食,再按照每公斤2.4元的价格卖出,平均每亩能增加700元现金收入。”巴桑多吉如是说。
不管是拿来补贴家用,还是留作孩子的教育经费,对于每年粮食增产增收的部分,扎西妥门人心里都有数。每到秋收时,村民们脸上都挂着藏不住的笑容。
从村民间互帮互助到社区集体同一行动,从以往30天收割完到现在一周内搞定,从食不果腹到年年丰收,秋收效率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是扎西妥门这个高原山村发展进步的缩影。
一年又一年,秋天总是金灿灿地到来,而那粮仓里高高垒起的谷物,既是土地对辛勤劳动的犒赏,也预示着高原儿女富足安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