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年:躬耕育桃李 高原尽飘香

时间:2018-09-15

60年风雨兼程,60年初心不改。这里是西藏公学,这里是西藏民族学院,这里是西藏民族大学。

这所西藏高校,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中央治藏方略的重要布局。从建校之初开始,就受到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就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

60年来,西藏民族大学立足陕西、面向西藏,从干部培训、知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诸多奇迹。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西藏民族大学在我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整整一甲子,西藏民族大学见证了雪域高原几十年跨越千年的巨变,谱写出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为平叛改革作出特殊贡献

时空倒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反动上层反对民主改革,并勾结国内外分裂势力不断制造事端。

1957年初,鉴于西藏当时的政治环境,党中央作出“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决定。为摆脱西藏反动上层的不利影响,中央又决定将吸收的学员送往内地集中培训,为民主改革作准备,并将已经迁往西安的西北工学院咸阳校址拔给西藏公学和西藏团校。

1958年9月15日,来自西藏各地的藏、汉、回、门巴、珞巴、纳西、蒙古等不同民族的学员3415人齐聚咸阳。西藏公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张国华将军任第一任校长。

1959年3月,西藏反动上层发动武装叛乱。西藏公学先后分三批组织2100余名师生赴藏参加平叛改革。有的人参加了解放军,为平定叛乱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的人参加了民主改革,为西藏自治区成立立下汗马功劳。平叛改革后,他们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生力军。

建校初期,西藏公学招收的几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翻身农奴子弟,对党、对祖国有着特殊感情。因气候、生活与西藏有很大差异,入学第一件事是过好“生活关”。由于多数学生是“双文盲”,教师们总结出了独特高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此期间,师生携手,共同经历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朝夕相处中,建立起深厚的亲情。时至今日,这样的师生情和教学传统,已成为西藏民族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科,这是西藏教育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它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的起步。

民主改革后,为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西藏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开设藏语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师范、卫生、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等专业,为西藏输送了一大批精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

1963年10月,西藏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教育和综合院校发展。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改革开放后,与全国其他高校一样,西藏民族学院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赢得“西藏干部摇篮”美誉

大学是启迪民智、塑造人精神品格的熔炉。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离不开高等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周、秦、汉、唐为主的厚重历史文化。西藏民族学院就坐落于古都咸阳,学子们置身于此,能够深入感受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并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更加有利于人格塑造、正确思想和良好行为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民族学院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适应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凝聚了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有着浓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

进入21世纪,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得到长足发展。在原有系科基础上,2015年发展成文学院、民族研究院、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财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

身在渭滨,情系高原。通过几年学习,西藏民族学院学子们逐步深入了解西藏、爱上西藏,为走上高原、快速投身建设西藏的热潮不仅储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树立起在祖国边疆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身心都做好准备。从巍巍喜马拉雅南北,到茫茫羌塘草原深处,从莽莽横断山脉脚下,到遥远阿里高原之上,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西藏民族学院走出的学子们,用一生的坚守,践行了“老西藏精神”,为西藏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

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60年来,西藏民族学院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涌现出众多领导干部和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教授、医学家、农学家、工程师等杰出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建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时代。

新时代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西藏民族大学又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的发展向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迈进。到建校60周年时,西藏民族大学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1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个,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255名,教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820名。专技人员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4名,博士、硕士生导师95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在校生9926人,其中研究生514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3%。同时,牵头组建了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西藏旅游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并致力于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同步提升。目前,学校在许多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藏学、民族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光走过6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独特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西藏民族大学继续前行。

在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坚持党的治藏方略为根本,西藏民族大学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治藏方略为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出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发展、稳定和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一手抓应急处突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突出“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不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新优势,创造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开创人才培养新途径,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力争2020年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记者 孙开远 王莉)

  • 上一篇:第四届藏博会宣传片广获好评
  • 下一篇:智能信息化技术添彩藏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