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西藏民族大学校园里的栾树硕果累累,密密麻麻的蒴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缀满枝丫,这是自然对季节的恩赐。
西藏民族大学60载春华秋实,一甲子桃李芬芳,8万多名学生遍布全国,这是岁月给予民大的馈赠。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伴着朝阳冉冉升起,迎风飘扬,全校师生、远道而来的校友及各位来宾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10月15日上午,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渭水之滨古都咸阳拉开帷幕。
60年,一路风雨兼程的跋涉;60年,一首催人奋进的诗篇;60年,一曲荡气回肠的歌谣;60年,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60年,一段继往开来的历史……
在校师生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民大校友在这里忆往昔、诉衷肠、展未来……
60载薪火传承。西藏和平解放后,为培养大批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民族干部,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西藏工作方针和“西藏也要设立大学”的重要指示,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1958年9月15日,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开学,西藏教育事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公学成立之初,培养了一批忠实于祖国、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在西藏平叛斗争、民主改革、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为适应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适时开展专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集高等专业教育与干部培训为一体的学校。1965年,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改革开放后,学校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了文理工兼有,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综合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60载春华秋实。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凯告诉记者,办学60年来,该校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发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培养了8万多名各类人才。
如今,民大毕业生遍布西藏,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学校也因此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成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回顾学校历史的同时,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校庆活动的同学共述衷情。面对昔日的同窗、母校的巨变,大家感慨万千,激昂陈词。毕业于2007年的巴桑顿珠向记者述说着他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后,走入社会创业,艰难而又美好的历程。他说,2003年,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我进入西藏民族学院求学。在这里,我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主动承担学生服务工作。毕业以后,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浪潮。十多年来,从创业初期仅有2000元启动资金的“小打小闹”,到眼下公司初具规模,我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创业之星”“西藏高校大学生创业第一人”等荣誉称号。“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母校对我的培养,没有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就没有今天的我。” 巴桑顿珠动情地说。
而还在求学的莘莘学子,也纷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来自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信管班的大二学生玉珠卓玛告诉记者,她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她的妈妈和阿姨在爷爷桑杰曲巴的带领下组成了“三人乡”,30多年来扎根玉麦,为国守边。从小她的爷爷和母亲就教育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来到西藏民族大学,老师们教育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新西藏。“我会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玉珠卓玛说。
金色的阳光洒在校园里,教学楼前,“爱国、兴藏、笃学、敬业”几个大字闪闪发光,这是西藏民族大学的校训。
谈起未来的发展,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欧珠信心满满,向记者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他说,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的贺信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根本指针,以建校60周年为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不忘教育初心与使命,立德树人,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为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西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袁海霞 实习生 张猛 卓玛石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