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炉的酥饼子。
揉面制作郭衮饼子。
准备打包邮寄给消费者的郭衮饼子。
烤制中的郭衮饼子。
油炸油香饼子。
品尝郭衮饼子的食客。
忙碌中的绕杰老人。
绕杰老人(左)查看刚烤制好的饼子。
在拉萨,有一种记忆叫郭衮饼子;
在拉萨,有一种坚守叫郭衮饼子;
在拉萨,有一个七旬老人,做了一辈子的郭衮饼子,那是拉萨人独有的城市记忆。
勤勤恳恳 以梦为马
1943年,绕杰出生在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脚下的雪村(今布达拉宫广场)一户普通人家。从小就崇拜一位名叫妮妮啦的亲戚,她做出来的郭衮饼子在拉萨城里是出了名的。“我是吃着妮妮啦的郭衮饼子和看着她做郭衮饼子长大的。”绕杰小时候为了吃到妮妮啦做的饼子,他经常偷偷跑到妮妮啦的家里。
绕杰长大后,在城关区一个合作社当石匠,有空就去看望妮妮啦,顺便帮她做饼子、卖饼子。妮妮啦是一位心地善良、和蔼慈祥的老人,“你这么年轻就去打工,还不如跟我学做郭衮饼子的手艺。”妮妮啦的一番话燃起了绕杰的“郭衮”梦想,而妮妮啦也毫不保留地把祖传手艺教给了绕杰。
1976年,绕杰和扎西拉姆结婚。为了维持生计,绕杰利用合作社工作的业余时间,在家里偷偷做郭衮饼子,兑换粮票,维持生计。
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开放发展,商业环境逐渐宽松,拉萨也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兴起了个体经商的浪潮。
“有人开商店,有人开饭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啊!”绕杰和扎西拉姆果敢地做起了郭衮饼子生意。“我和老婆每天凌晨3点起床,赶在天亮前把饼子做好”。天一亮,绕杰就背着装满饼子的篮子,一边吆喝“郭衮帕里(饼子)嘶!(请购买)”,一边走向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人流密集的地方。
“那个时候,一个郭衮饼子卖2毛钱,我的郭衮饼子销售量非常可观,足以养活一家人。”绕杰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后,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用以减轻劳力和提高效率。为了把生意做大,绕杰每天卖完饼子后,就骑着自行车跑巷子,寻找廉价的小门面。
1980年10月,绕杰花了600元租下八廓街措布康琼大院路边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小门面,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小老板、做郭衮饼子的梦想,成为拉萨最早开店卖饼子的本地人。
不过,这个美梦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祝福。恰恰相反,他的亲朋好友劝诫他放弃开店的念头,“一个饼子2毛钱的小店能在八廓街里站稳脚跟?”“卖饼子致富不了,早晚会赔钱的”。然而,绕杰是一个执拗、坚持的人,他凭着过人的手艺、厚实的买卖、热情的服务,最终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小店的饼子生意逐年好转,名气渐渐传开,他还研发了红糖饼子。
“开店后,总是忙于做饼子、卖饼子,几乎没睡过一夜好觉。”也正是这样勤恳、努力的付出,绕杰夫妻二人开店5年后,以6.7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租住的店子。“心里特别高兴,感觉自己终于松了一口气,压力也一下子小了很多,不然每年一到年底,就为房租而发愁。”
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拉萨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绕杰的饼子店门前经常出现顾客排队买饼子的情况。如今,绕杰的饼子店日销售量均达到5000-6500元左右,一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创造了本地饼子行业的奇迹。
诚信立业 厚实待人
“在拉萨城里,除了老爷子(绕杰)原味的郭衮饼子外,你不会找到第二家正宗的店……”这句话是一位消费者对“波啦郭衮饼子店”的评价。
“受大人的影响,我和孩子们都喜欢吃郭衮饼子。”正在购买饼子的老城区居民次旺说,他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母亲转完八廓街后,带自己到饼子店吃郭衮饼子。
有一次,次旺去买饼子碰巧郭衮饼子店里的饼子已经卖完了,于是他到周边一个店里买了相似的饼子,“到了家,小孩吃了一口就说,这不是郭衮饼子,就不吃了。”次旺说,“如今,自己一有空,就带着儿子到这里购买饼子,不仅好吃,还能勾起小时候的回忆。”
“对于一个饼子店来说,成功与否主要是饼子的口味和质量,当然还要有服务态度。”提起饼子店生意好的原因,绕杰如此解释。他清晰记得妮妮啦老人对他的嘱咐:“原料要干净、做事要认真。”
“虽然开支大一点,我坚持使用最好的面、最好的油,不添加任何东西,保持传统手艺。”绕杰认为,饼子毕竟是人吃的食物,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它的质量和安全。“我每次做完,父亲是第一个消费者,通过品尝来检查我做的饼子是否合格,是否可以放心卖给顾客。”绕杰的儿子土旦江才回忆说,“父亲要求特别高,郭衮饼子的口味和质量一旦有问题,就会把所有原料倒进垃圾箱,重新再做,浪费多少油面也在所不惜。”
土旦江才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绕杰在家接待客人,土旦江才和媳妇尼玛潘多一起在店做饼子,一口气做了4800个饼子,准备开门营业时,绕杰来了。“父亲尝完一个饼子后,说今天的饼子不能卖了,要立即关门,不做生意了,并严令让我自己吃着饼子查找其中的问题。”
2000年伊始,八廓街一带涌现出各种饼子店。不过,令人讶异的是,那些饼子店的出现非但没有影响绕杰的饼子生意,反而使“波啦郭衮饼子店”的牌子更响亮了。开店38年来,绕杰始终坚持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的创业经营理念,总是把最好的饼子提供给消费者。
如今,绕杰的外地新老客户遍布尼泊尔、北京、阿里、那曲等地,他经常会接到他们的订单,绕杰在每次邮寄时都会多加几个饼子,作为对老客户的感谢。
传承文化 守护记忆
“吃郭衮的,不是家里没有糌粑,因为吃得香;喝甜茶的,不是家里没有酥油,因为喝得甜。”
郭衮,又称嘎公,藏语意为大众喜欢的圆饼,是一种具有拉萨地区特色风味的民间饼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郭衮饼子整体呈圆形,直径约13公分、厚约2公分、重约4两。色泽白亮,吃起来脆而不碎,香酥适口,即使放置一周,色香味依然如故。
在缺衣少食年代,郭衮饼子经常作为待客上品,除供自己家人食用(过林卡、跑长途、劳作时的副食),还常赠客送人。
因为郭衮饼子做工复杂、手艺讲究,如今拉萨城里会做正宗郭衮饼子的人已为数不多,而绕杰的郭衮饼子俨然已成为一代拉萨人独有的记忆。
“刚开始做饼子生意,纯粹是为了维持家人生计;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做的郭衮不仅仅是一个饼子,更是拉萨城独特的文化记忆。”
意识到郭衮饼子的历史文萃之后,绕杰对自己的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他做了一个让老婆和亲戚都无法接受的决定——让儿子土旦江才放弃上学的机会,转而学做郭衮饼子的手艺。
“上世纪90年代,和我同龄的小孩都在上小学读书,包括我的妹妹,自己却整天跟着父亲一起绕着炉子转。当时,自己也很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做?”今年30岁的土旦江才边揉面,边笑着说。“每次开工,父亲对我说,学做饼子跟上学学文化一样,要认真学好每道工序,争取早日出师,甚至超越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土旦江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当时不让他上学而要求学郭衮手艺的初衷了,“因为当时他的父亲绕杰是会做郭衮饼子的最后一个人,做郭衮饼子的手艺面临着失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土旦江才20岁那年,正式接替父亲成为郭衮饼子第三代传承者。绕杰说,儿子终于做出好的郭衮饼子,这是他人生里最让他难忘和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
不仅如此,土旦江才在原有郭衮饼子和红糖饼子的基础上,研发了酥饼子和油香饼子。不仅丰富了饼子销售种类,生意也比过去更红火了。
30多年来,绕杰和他的家人一直坚守着手艺人的本分和勤恳,与其说是手艺人,不如说是“守艺人”。这不仅是几代人的匠心,更是300多年来的藏族工匠精神。
目前,绕杰老人最大的希望就是使郭衮饼子的制作手艺早日成为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如今,73岁的绕杰老人扮演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角色,每天坚持到店检查饼子的质量和监督儿子工作。记者离开时,绕杰老人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经商好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利好背景下,只要自己敢想敢做、肯努力,致富的道路总是宽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