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堆龙德庆区乃琼镇加热村裁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在制作村民定制的衣物。记者 平措旺堆摄
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这是百姓幸福感的依托。近年来,我市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从咬定目标到制定方略,从一次次精准实践到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言必信,行必果,合力攻坚结出脱贫硕果。
2015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1237户44162人,贫困发生率14.2%,经过几轮的动态调整,实际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0913户44458人。截至2017年12月,全市实现10664户43618名贫困群众脱贫,占实际建档立卡贫困人数的98.11%,城关区成为西藏首批脱贫摘帽县(区)之一。2018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堆龙德庆区、达孜区、墨竹工卡县、曲水县、尼木县、林周县、当雄县脱贫摘帽,我市实现了整体脱贫。
从偏远乡村到草原牧区,从田间牧场到学校家庭,从扶贫产业园区到易地搬迁新居,短短几年时间,拉萨大地上,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扶贫改变了命运,更多的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了幸福新生活,更多的家庭升腾着新的希望……
“精准滴灌”扶真贫
在尼木县脱贫户达瓦仓决家的墙上,贴着一张精准扶贫明白卡。家庭基本情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支出情况……每一项都清清楚楚。接地气、可操作的精准施策,成了助力我市脱贫攻坚的法宝。
说起脱贫的故事,达瓦仓决说:“这还要感谢县里的扶贫工作人员,他们曾多次走村入户,详细了解我家的家庭状况及致贫原因,倾听我的就业意愿。在他们的帮助下,依靠党的好政策,我们不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通过这几年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实现了精准脱贫。”一位基层扶贫干部如是说。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强力推进下,我市构筑起脱贫攻坚精准滴灌的政策体系,为脱真贫、真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精准识别体系。在全市范围逐村逐户多次开展贫困识别,严格核实建档立卡数据信息,建成全区首个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全面摸清全市11237户44162名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为全市脱贫攻坚动态监测、绩效评估等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动态掌握、精准调整、精细管理。
——压实领导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制,逐级立下军令状,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形成高位强势攻坚态势。
——完善顶层设计工作体系。相继出台和完善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推进提供科学遵循,形成了“市县有规划、乡镇有计划、村居有方案、小组有项目、户户有措施”的工作体系。(下转第二版)
——健全结对帮扶体系。制定“321”干部帮扶机制,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扎实开展定点扶贫,全市组织动员97家市(中)直单位参与定点扶贫;扎实开展企业扶贫,动员38家企业参与“企帮村”行动,投入资金7423.16万元,584户33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
——筑牢援藏扶贫体系。充分发挥北京、江苏对口支援优势,累计争取援藏资金25.24亿元,实施项目272个,其中用于扶贫领域资金比例超过75%,共辐射带动2.8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高位推动,战略重视,使得扶贫开发资源顺着精准扶贫“管道”有效“滴灌”到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一批又一批贫困群众告别穷困日子,过上了“想都想不到”的新生活。
“对症下药”开处方
宽敞明亮的藏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商店、诊所等一应俱全……说起目前居住的四季吉祥村,洛桑次培喜笑颜开。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家里的收入仅靠种植青稞、土豆等农作物获得,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洛桑次培向记者描绘着从前的生活:出门走的是蜿蜒崎岖的土路,村里四处堆积的农家肥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底,洛桑次培一家告别交通不便的山沟、经久失修的老房子,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同时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有了稳定的工作。如今,两年过去了,洛桑次培一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实现了稳定增收致富。
像洛桑次培这样的情况在拉萨还有很多。为“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我市根据致贫原因、群众需求、地方实际,一项项有针对性的举措瞄准贫困“病根”,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注入不竭动力。
——突出产业发展“换穷业”。立足特色优势,把净土健康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和文化旅游业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方向,同时积极探索南草北用、北牛南育、科学养殖、内外互补的牦牛产业化养殖和饲草种植等产业发展路子。“十三五”时期,全市共计划投资112.59亿元,实施461个产业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项目296个,完工179个,完成投资34.4亿元。共带动3753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增收,14360名贫困对象实现稳定脱贫。
——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采取集中脱贫搬迁安置的方式,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落实资金14.89亿元,建成39个集中安置点,实现搬迁入住22979人,实现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全覆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突出首府优势“讲大局”。扎实推进羊八井风湿患者集中搬迁一期工程建设,昌都、阿里、那曲三地(市)150户625人搬迁入住;稳步推进那曲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262户1102人搬迁入住;启动昌都市“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已完成搬迁的群众在拉萨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突出政策扶贫“脱穷境”。持续推进以教脱贫。全面落实“三包”政策,年均落实经费8亿元,受益10万余人。全面落实大学生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费实报制和生活费、交通补贴费全覆盖,累计发放资助金1.1亿元,受益学生达2万余人次;投入资金7.82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67所;通过培训实现565名“两后生”转移就业。积极推进以补脱贫。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2016年,共落实生态补偿岗位24732个,兑现岗位资金6760.86万元;2017年自治区分配生态补偿岗位36024个,落实生态岗位26260个,发放岗位补助资金7878万元;实施定向补助19783人,落实补助资金1560.88万元。稳步推进以保脱贫。完善农牧区基本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在全区全面实现“两线合一”,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均高于自治区标准,累计发放各种补助资金2.58亿元。全力推进以助脱贫。率先在全区建立“农牧区医疗制度+农牧民大病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的医疗保障套餐,有效解决1239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患者家庭的脱贫问题,累计为29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医疗费用1110.8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各项政策的帮助和激励下,贫困群众收获的不仅是家庭经济的逐步好转,更是对美好生活的信心重塑。
“多轮驱动”出实效
今年9月,达孜县唐嘎乡穷达村正值秋收,田野里一片忙碌。村民次仁措姆在麦之穗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采摘着鲜红欲滴的番茄。幸福地看着满眼硕果,次仁措姆忘不了往昔在贫穷日子里的挣扎:“以前每天担心日子怎么维持,孩子的生活费怎么解决,连觉都睡不安稳。”
如今,通过志智双扶工作学会了蔬菜种植技术的她,有了稳定的收入,孩子享受着教育扶贫政策上了大学。这个昔日的贫困家庭,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市把群众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行动落到脚上,整合各种力量,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实实在在转换成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狠抓“志智双扶”。制定工作方案,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宣讲5000余次,直接听众达30多万人次。市委、市政府设立1000万元勤劳致富奖励资金,大力表彰脱贫致富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优秀合作社代表,以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信心。
——狠抓资金整合。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投入中的主体主导作用,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重点贫困县乡和贫困人口倾斜。市、县按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2%的比例安排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长效机制,以扶贫规划为引领,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涉牧资金、社会帮扶资金集中捆绑使用,共整合各类扶贫资金130亿元,进一步提高了资金使用精准度和实效性。
——狠抓金融扶贫。探索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村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网点,积极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村延伸,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以多种模式参与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的信贷投入力度,放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贷款等贴息贷款产品对贫困户的投放额度。目前,所有有劳动能力、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通过免抵押、免担保,申请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政府贴息小额信用贷款。
——狠抓党建引领。结合贫困村实际,选派232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1083名乡镇干部下沉到村居工作,建立起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在阵地建设上,先后整合各类资金9亿元,实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提档升级,全力提升基层阵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设立市县两级专项扶持资金6000万元,实现全市村(居)集体经济固定收入全覆盖。在运行经费保障上,每年市财政投入4000余万元,确保每村每年运行经费达到10万元,社区每年达到50万元,不断强化脱贫攻坚基础保障能力。
——狠抓督查问责。参照省际、地市间交叉考核经验,成立9个县(区)交叉督查组,对各县区开展常规性督查检查,采取日常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实行不定县区、不定地点的方式开展督导检查1000余次,推进脱贫攻坚纵深开展。
“党和国家政策好,咱们也得勤奋劳动。”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共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再也没有比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热情与能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相信,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贫困群众一定能持续稳定脱贫,用双手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