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中)领着记者参观新家。
次仁卓玛(右)在向顾客介绍商品。
正在观看曲宗谐旺的群众。记者 段敏 摄
秋日的打隆,宁静而不失繁华,正在建设的打隆文化广场,尤其是广场中的老虎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让这个古老小镇愈发显得生机勃勃。
“打隆”藏语意为“老虎的栖息地”。传说,历史上打隆一带曾经是原始森林,有许多老虎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在,打隆已找不到老虎的踪迹,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历史悠久的打隆物交会。历史上,每年藏历6月打隆镇都会举办物资交流会,其起源可追溯到1274年,塔林曲德寺竣工时人们自发的物资交换活动。其影响之广,周边不丹等国商人都慕名而来,并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浪卡子县政府举办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以来,打隆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小康道路越走越宽阔。
边境贸易经久不衰
历史上打隆镇属羊卓万户长管辖,是打隆宗政府所在地。
据浪卡子县政协主席扎西顿珠介绍,塔林曲德寺由羊卓万户长萨白安莲请萨迦派高僧主持修建。1274年,寺庙竣工,吐蕃各地头人和信教群众前来祝贺。祝贺之余,大家相互交换物资,进行贸易,后逐渐演变为打隆物资交流会。
扎西顿珠是打隆镇人,1984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统战工作,熟知打隆镇历史。
扎西顿珠告诉记者,打隆物资交流会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1972年,县里专门举办座谈会,欢迎不丹商人前来进行物资交易。”扎西顿珠说,“不丹商人特别喜欢当地的干鱼,还大量购买内地生产的胶鞋、雨鞋等日用品,而我们则主要购买他们的竹器编织等手工艺品。”
自1992年开始,打隆物资交流会由浪卡子县政府主办,更名为打隆边贸物资文化交流会,在进行贸易的同时开展文化交流,并且规模逐年扩大,至今已举办了27届。
与边贸发展交相辉映的是当地贸易的蓬勃兴起。
今年54岁的次仁卓玛家是改革开放后,当地较早从事商品贸易的人家之一。从马车货郎到有自己的门面,一路走来,次仁卓玛很是感慨。
“1982年,我和爱人旦增结婚,开始赶着马车做生意。”说起往事,次仁卓玛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她说:“那时候苦啊!不仅卖得苦,风里去、雨里回,一天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进货也很辛苦,从打隆镇到拉萨市进货基本上靠搭车,一走就是一天一夜。”
“现在好多了,开车3个半小时就到拉萨了。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发展,改善了基础设施。”次仁卓玛说,“国家富裕了,群众也就富裕了。”她告诉记者,依托国家的好政策,她们家安了电话,买了电视、冰箱等家电,2006年又在镇上建起了2层小楼,开了商店。并且,自家也买了小货车,再也不用搭车去拉萨市进货了。
如今,商店已交给儿女打理,老两口退居二线,做起了幕后参谋。“二楼服装店由女儿次仁措姆经营,一楼副食品店由儿子益西顿珠经营。”次仁卓玛向记者介绍道,“他们经营得都不错,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他们的生意会越做越好。”
幸福家园越建越好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今年66岁的绒嘎居委会居民德庆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他们家共建了3次房。
“1982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从山下的村庄搬到了镇上,第一次住进了新房子。”这是德庆家里第一次建新房。2004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安居工程政策,德庆一家建起了安居房。“住进安居房后,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建新房了,没想到老了老了又住上了‘小康房’。”德庆高兴地说。
德庆说的“小康房”,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给群众带来的福利。打隆镇镇长次培告诉记者,实施边境小康村建设,是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群众的回信精神,深入开展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镇共涉及小康村建设1227户5155人,其中同步搬迁户309户1323人,就地改造422户1935人,风貌改造496户1897人。
“为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小康村建设,镇里动员3户群众率先建起了样板房,德庆家就是其中之一。”次培对记者介绍说,“样板房每平米造价2100元,每人40平米,德庆家有200平米,共42万元,房子造价的70%由国家承担,30%群众自筹。”
德庆家的“小康房”是一栋二层小楼,共7间房,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有一个院子,非常漂亮。“我们这辈子都住不上你这样的大房子,好羡慕哦。”听记者这么一说,德庆有些不好意思,一个劲儿地说:“托党和政府的福,托党和政府的福……”
在党和政府给予帮助的同时,当地群众也在自己动手建设幸福家园。
今年48岁的绒嘎居委会居民丹巴热杰,18岁开始学习木匠手艺,并四处访师学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只会做门窗的“小木匠”成长为家具制作“大师”。
丹巴热杰指着家里漂亮的藏式家具,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做的,你看和城里的差不多吧!”
如今,丹巴热杰负责制作,弟弟贡嘎顿珠负责彩绘和销售,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过得甜甜蜜蜜。“我有两个小孩,一个大学毕业做了人民教师,一个在读大学,学费由国家出,我们只管生活费就行。”丹巴热杰说,“这都是托国家的福,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子会越来越好。”
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在打隆镇采访时,记者感受最大的是这里纯朴的民风,这是该地坚持不懈抓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当地的相打藏戏和曲宗谐旺得到了有效保护。“今年9月,曲宗谐旺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可高兴了,自发地跳了好几天。”次培说。
“曲宗谐旺共有21段曲子,每人主唱一段,一般要跳3个小时左右,所以,曲宗谐旺最好由21人跳。”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宗谐旺代表性传承人索朗曲珠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即兴唱了起来。
“天空布满星辰,最亮的叫‘明珠’……左边山上的五彩旗,是昌盛的象征……”
歌声悠扬动听,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索朗曲珠今年34岁,从小就喜欢跳曲宗谐旺。这些年,他一路走来,有着颇多感慨:“曲宗谐旺能够从濒临灭绝到今天常跳常演,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
过去曲宗谐旺都是老人们在跳,演员年龄最大的已有80多岁。现在,曲宗谐旺表演队平均年龄38岁,这让索朗曲珠非常高兴。“曲宗谐旺,从五世班禅时期就开始跳了,有3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一定把它传承下去。”索朗曲珠说。
今年,曲宗谐旺参加了雅砻文化节表演。索朗曲珠和表演队相信,只要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曲宗谐旺一定会登上更大的舞台,发展得更好。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打隆镇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得感谢‘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引导。”打隆镇打加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旦增达杰说。
今年56岁的旦增达杰,当过兵,从事过个体经营,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已有14年。他说,自“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群众酗酒、打架斗殴的少了;讲卫生的多了,衣服穿得比过去干净了;主动送孩子上学的多了,更重视教育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更团结了;相互学习技术,思稳定、谋发展的也多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一定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团结带领群众守护好神圣国土、建设好幸福家园,和全国人民一道昂首迈进小康社会。”说起未来,次培信心满满。(记者 段敏 扎西班典 王超 仁青 小拉巴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