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索朗(左一)在帮助家人干农活。记者 潘璐 摄
察瓦龙乡松塔村里有好几个名叫“索朗”的,有“低保户索朗”“村医索朗”“护林员索朗”,还有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了便于区分,村民往往都要在他们名字前面加一个前缀。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位“不会说话的索朗”。
索朗家有5个孩子,自己排行老二,姐姐和大妹妹都已远嫁他乡,大弟弟在辽宁省上大学,小弟弟在察隅县上中学,两个弟弟上学期间每月都要花销2000多元钱的生活费,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母亲患有癫痫病,去年还做了子宫肿瘤的切除手术,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唯有父亲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2016年,索朗家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由于索朗一家的特殊情况,林芝市水利局驻松塔村工作队自进驻以来,就特别关注他。索朗今年27岁,皮肤白净、鼻梁高挺、身材单薄,看上去很是阳光帅气。据村民说,索朗出生的时候原本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但在他1岁多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耳朵就失聪了,后来慢慢变成了聋哑人,不会说话了。
初见索朗,驻村工作队队员印象最深的是,脸上总是挂着招牌式的微笑,举止彬彬有礼,衣服干净整洁,村民与他交流都是通过手语,队员们见到他,也学着用手语与他交流,可奈何他们的手语纯粹就是乱比划,以至于连自己都不知道在比划什么,显然,索朗也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尽管如此,索朗还是很有礼貌地比划着手语:讲他从哪里来、准备去做什么。
有一天,一名队员惊奇地看见索朗在开车,说给大家听后,大伙都有些将信将疑:一个聋哑人怎么会开车呢?好奇之下,队员们跑去问村干部,村干部说,索朗确实会开车。前两年在国家医疗救助下,索朗进行了人工耳蜗的移植手术,手术后索朗就可以听到声音了。索朗不仅会开车,而且技术是“杠杠的”。
说起索朗开车,还得从几年前说起。那时,索朗看到村里其他小伙伴都在工地上拉运土石方挣钱,他也萌发了开车挣钱的想法。于是,告诉父亲自己想买个旧车到工地上拉土方挣钱,希望自家能早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父亲想了想,觉得索朗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借钱给索朗买了一辆旧货车,让索朗在工地上拉砂石、跑运输。可是车没开几天,村民就投来了异样的目光,个别村民开始说起了风凉话,但索朗并没有往心里去,他只顾开车挣钱。
自从有了货车以后,索朗总是早出晚归,常常是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车是旧车,经常出毛病,为了能节约一点修理费,索朗总是自己琢磨着修理。夕阳西下,村民和队员们经常能看到索朗在捣鼓他的宝贝车子。
索朗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索朗看在眼里,也疼在心里。索朗的父亲在工地上打工,很是辛苦,索朗一有空闲,总是跑过去帮父亲。索朗身材单薄,抱石头的时候,身子总是颤颤巍巍,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地滚落,尽管如此,索朗还是咬着牙,帮助父亲一点一点地修砌挡墙。
生活是艰辛的,命运对索朗是不公平的,但经过长久的相处,不管是村民还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大家一致认为索朗总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没有任何抱怨,见到他,总能看到他那灿烂的微笑。
在党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下,在索朗和父亲的积极打拼下,索朗家已于2017年光荣脱贫。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索朗一家没有躺着吃国家的救济,而是主动作为,积极劳动,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成功实现了脱贫,一个不会说话的聋哑人都能做到,这让村民们很受触动。索朗的脱贫事迹在村里口口传颂,充满了正能量,大家都十分佩服索朗,特别是村里的贫困户,由此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纷纷表示要向索朗学习,力争松塔村今年全部实现脱贫。(通讯员 黄晓松 记者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