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沐浴着党的阳光,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吉隆县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心和决心,抢抓“4·25”灾后重建契机,一场誓将贫穷旧貌改换富裕新颜的脱贫攻坚战,在吉隆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经过3年时间,吉隆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重建:
凤凰涅槃的契机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殃及临近的吉隆县。
灾后的3年,吉隆县将灾后重建与口岸建设、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特色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整体规划、科学推进,取得了一项项重大成效。
宗嘎镇总投资9000万元的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吉隆镇先后投资2.4亿元用于吉隆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完善口岸市政基础条件,货物查验场项目正式运营,动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帮兴产业园区。
目前,吉隆镇排水、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已基本完成,总投资8000余万元的口岸二线联检区已开工建设,吉隆边贸经济合作区总体功能布局雏形初现。
吉隆镇玛嘎村70岁的拉巴老人一年前刚刚搬进灾后重建的新居。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了太阳能路灯、村级活动场所、还在建公共浴室,感谢党的好政策!”
边贸:
吉隆群众脱贫的法宝
“追忆中尼古道,重塑南亚通道。”是本次吉隆边贸文化旅游节的主题。
位于吉隆镇的吉隆口岸是传统的中尼边境贸易通道,1987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2014年,吉隆双边性口岸正式开通运行,2016年,吉隆口岸国际贸易迎来井喷式发展,总额达33.54亿元,2017年吉隆口岸扩大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正式成为国际性口岸。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吉隆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75332吨,同比增长32.8%,进出口货物总值13.87亿元,增长11.83%。吉隆县境内群众直接参与到边贸活动中的群众将近5000人。
吉隆镇附近达曼村的巴桑次仁就对边贸活动带来的新生活感触尤深。在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前,巴桑次仁靠打铁来维持生计。
2015年起,吉隆口岸越来越繁华,巴桑次仁就在家附近的货运站跑运输、卸货,每天两百元的工资,一年算下来有近3万元的收入。
巴桑次仁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59户群众有40多户都加入到边贸活动中来了,达曼村群众几乎家家都和边贸有关系,要么开边贸商店、要么开餐馆跑运输,家家有事做、天天有收入。”
文旅:
致富生财的新门路
出吉隆镇循山而上不到一里路就到了乃村,乃村是吉隆沟自然天成的观景平台。站在乃村,可以看尽360度环绕的雪山,早拍日出金山,晚观云飞霞光。
位于乃村的观景台附近有一个“圣地家庭旅馆”,普赤是这家旅馆的女主人。普赤介绍,这几年来吉隆镇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乃村是到吉隆必须打卡的一个景点,现在她家的旅馆共有21张床位,每到旅游旺季一铺难求。
“除了能赚食宿费,我们还出售自家做的手工木碗、茶杯等工艺品,一年下来也有近6万元的收入呢!”普赤自豪地说。
近年来,吉隆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据统计,两年来吉隆县旅游精准扶贫产业基地建设项目2300万元,全县累计实施“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项目55个,总投资30441.5万元。
秋季的乃村层林尽染、雪山妩媚,一条通往乃村的水泥路也将在年底通车。届时,这里也将吸引一大批中外游客观光游览,也将有更多的群众像普赤一样吃上“旅游饭”。
共享:
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北部乡镇人口集中,南部乡镇资源富集,如何平衡南北资源便成了摆在吉隆县发展面前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吉隆县以加快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实施为支撑,以完善南北乡(镇)红利共享机制为依托,全县抓紧生态补偿和转移就业两项重点,依托县劳务输出公司,转移北部乡镇富余劳动力到南部从事第三产业。
为了不断增强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吉隆县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实现建档立卡人员劳务输出2088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69万元,确保了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种致富技能、两种以上增收渠道。
如今,霍尔巴羊养殖、文化旅游、林下资源种养加和边贸物流四大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吉隆县长效脱贫的“四驾马车”。
2016年,吉隆县建档立卡贫困户905户、3014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98户2793人。通过两年脱贫攻坚,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64%降低至0.73%;全县37个行政村(居)、748户、2687人实现了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标准线,且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无错评错退情况,群众满意度达到99.12%。
2018年,吉隆县正式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证,彻底摘除了贫困的帽子。
搭乘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快车,吉隆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