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脚下盛开团结花
——日喀则市全国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市工作创建纪实
日喀则市教育系统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通过搭建学校的走廊文化、德育室、民族团结办公室、民族团结活动室等相关场所,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个学生心里。图为桑珠孜区二小各族小朋友团结友爱的照片。记者 张斌 陈林 摄
近年来,日喀则市为进一步保护、抢救、继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作为特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手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图为江孜县的卡垫厂正在生产卡垫的情景。记者 陈林 张斌 摄
在日喀则市岗巴县,“兵娘”拉吉40年为部队战士迎来送往,用实际行动感化群众、温暖官兵,在雪山之颠写下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赞歌;在仁布县切洼乡,当地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和睦友爱,用心演绎民族团结大爱;在亚东县,退伍老兵朱祥务扶弱助残、捐资助学,传为一段佳话……
日前,日喀则市通过全国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市初验。日喀则市,这座珠峰脚下的城市,自踏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示范市”征程以来,团结之花处处盛开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日喀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吴英杰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工作要求,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维护稳定为基石、改善民生为根本、思想教育为先导、创建活动为纽带、文化建设为灵魂,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为加快建设和谐文明幸福美丽日喀则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汇聚最大正能量。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画出最大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对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
从古至今,时间为证,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区党委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提出了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模范区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不移地抓、持之以恒地抓、久久为功地抓,用实际行动践行绝对忠诚、体现对标看齐。”2016年10月,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在日喀则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上说,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关键在于坚持的党的领导,,核心在于做好凝聚人心工作,基础在于发展民族经济。
创建为民、为民创建,肩负着80万各族群众的热切期望,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正式拉开创建序幕。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创建过程中,日喀则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过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大力实施“党建珠峰”战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发展。
为确保高位推动,成立由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市委书记张延清为组长的“六城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落实、各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在日喀则市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主要目标、划定了创建范围、制定了创建任务、突出了创建重点、细化了创建步骤、提出了创建要求,创建工作有了方向、遵循和路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机制落地生根。
先后召开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和20次常委会、3次表彰大会、4次座谈会、2次推进会,研究部署民族团结工作;作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决策部署,设立“6·2”民族团结进步日,制定《日喀则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建立协调配合、共建共创、目标考核、评选表彰等长效机制。
各地也纷纷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以创新的举措、多样的办法、务实的行动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融合、强化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全方面、全领域。
在岗巴,大力实施“党建领航”工程,以党建引领创建,把创建融入党建,着力打造“创建+党建”示范品牌;在拉孜,建立了各乡镇主要领导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包乡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寺庙责任制度、与宗教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在江孜,建立了推进创建活动的领导责任、目标考核、协调配合、共创共建、督促检查“七进”测评指标;在白朗,把民族团结进园区作为一个载体,提出了民族团结“八进”,并将创建任务量化细化到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中,制定出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14条测评标准……
经过不懈努力,日喀则市建立健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制机制,为实现民族团结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汇聚最大正能量
今年6月2日,为庆祝日喀则市第二个“民族团结进步日”,全市各县区、各单位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亚东县举行了以“共谱团结曲、同唱祖国好”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整台演出汇集了歌曲、舞蹈、相声、曲艺、非遗等艺术类别,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突出,通过精彩纷呈的节目进一步歌颂了党、歌颂了祖国、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亚东。
谢通门县举办了“民族团结进步日”暨“四讲四爱”民族团结演讲比赛。选手们围绕“四讲四爱”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主题,用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谢通门县各族干部群众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的美好局面,渲染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干部群众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日喀则市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政策解读、理论阐释、报告汇报、座谈研讨、典型示范、手册传单、专题音频、文艺融合、演讲比赛、知识测试、民歌俗谣、媒体宣传……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生动的内容、贴近群众的方法、引人共鸣的效果。
在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日喀则市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宣传为主,把宣传教育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抓牢、扩大、深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氛围,依靠宣传教育凝聚人心,利用宣传教育激发力量,把党的民族政策送到群众身边。
桑珠孜区编制了《中央民族宗教政策100问》《民族政策法规汇编》等书籍;亚东县打造了5条“民族团结一条街”;定结县开设短信平台每月发送2条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口号;白朗县建立了民族团结月教育、党校培训必修课、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民族团结课等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康马县印制了《民族团结挂历》……
涓滴意念汇成滔滔江河。
为增强内容针对性,大力宣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等,宣传各民族友好往来、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民族关系主流,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为增强对象广泛性,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在寺庙僧尼中开展“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在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学生、寺庙僧尼、国有企业职工中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部队官兵中加强国防知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宣传教育。据统计,日喀则市先后开展宣讲活动6.2万场次,受教育人数达470万人次。
为增强方式多样性,利用吉隆清军墓、江孜抗英遗址、亚东曲美雄谷等教育基地和各类社会资源,利用重大节点,运用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媒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先后举办主题文艺汇演3841场次,知识竞赛446场次,演讲比赛802场次。
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日喀则市各族群众共同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爱护民族团结、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的浓厚氛围,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深入人心,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民族团结之花。生活在珠峰脚下的各族群众深深感受到:“民族团结犹如茶和盐巴,各族人民相亲相爱,我们感到生活很祥和、幸福!”
以创新载体为抓手,开出最美团结花
“我们达曼村啦,铃响玛呦……照耀幸福太阳,铃响玛呦……党的恩情,牢记我们的心中……”这是一首吉隆县吉隆镇达曼村村民集体自编的民歌。
达曼,藏语译为“骑兵的后裔”,相传他们是廓尔喀军队第二次入侵西藏后失散骑兵的后代。长期以来,达曼人由于没有国籍和任何生产资料,世代靠做背夫、铁匠等职业维持生计。
2003年5月26日,达曼人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来自四川的打工者王茂清和仓决结婚,成了达曼村的女婿。目前,达曼村共有28户村民结成了民族团结对子。
亚东县帕里镇的杨正千,1992年退伍之后跟帕里镇二居委居民米玛潘多结为夫妻。
平日里,社区路灯损坏、自来水出问题……杨正千从来不拖延,免费维修。
王茂清、杨正千,是日喀则各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也是日喀则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缩影。
民族团结不是口号,更不是抽象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活生生的事例。
近年来,日喀则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延伸到各领域各方面,营造了人人唱主角、个个是重点,各行各业有品牌、树模范的创建氛围。
鼓励区内外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种养企业进藏创业兴业,鼓励各族学生同班共校、各族群众联合创业,着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一系列以维护和保障民族团结为指针的创新载体不断推出,为实现各民族团结注入了满满“正能量”:岗巴县创新推出“7+N+1”载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自选“N进”活动;康马县以乃宁曲德寺为主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动民族团结标语进寺庙;拉孜县设立了“民族团结同心聚会堂”;吉隆县搭建了“八个一”创建载体;桑珠孜区积极实施寺庙“同心”工程……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国旗老阿妈——聂拉木县樟木镇已故村民次仁曲珍连续49年,坚持在自家院里升挂国旗,升国旗的次数高达16900多次,她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在创建过程中,日喀则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积极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县(区)、模范单位、模范乡镇、模范行业和模范个人,形成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一家人,同呼吸,共命运,手牵手。创建以来,江孜抗英遗址、桑珠孜区江洛康桑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亚东帕里镇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一个个新时代新农村,民族团结之花开得繁花似锦。
两年来,日喀则市共有32个模范集体和51名模范个人荣获自治区表彰,评选表彰市级模范集体64个、模范个人119个。
日喀则市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如一团熊熊烈火,持续升温、持续发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线。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形成最大公约数
定结县陈塘镇是夏尔巴人的聚居区,这里曾经被称为喜马拉雅山中的“陆路孤岛”,随着省道514线萨尔至陈塘段改扩建工程顺利进展,陈塘“陆路孤岛”的尴尬成为历史;
白朗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指引,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产业脱贫,在激发群众思想意识上出实招、用实劲,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切实增进了人民福祉;
日喀则市昂仁县如萨乡查琼村是一个偏远的牧区小村,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查琼村修了水泥路、有了路灯,还组建了牧民合作社,通过借畜还畜、牲畜产品统购统销等方式,群众获得最大利益……
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关键。
为此,日喀则市坚持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置、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解决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考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打牢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立足“六个精准”,坚持“十个突出”,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实现8.52万人脱贫,大幅度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深入实施“十项提升”工程,投入资金8.7亿元、实施项目72个,有效改善了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推进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高海拔地区学生到市区集中就学,第二职校建成招生,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4750名应往届大学生(中职生)实现就业创业,织密社会保障网,“五大保险”全覆盖,各族群众感受安居乐业之幸、畅享政通人和之福。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大力实施“奋力建设美丽日喀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工程,加快推进“三个万亩”本土苗木基地建设,有力推动生态林“保起来”、城市林“美起来”、景观林“绿起来”、经济林“富起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你帮我,我帮你,日喀则市各民族兄弟姐妹心和心贴得更近、情和情交得更深,携手并进,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一家人、一家亲、一家情的民族团结故事在珠峰脚下广为传颂。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有力促进了日喀则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让全市各族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展望未来,日喀则市各族儿女将描绘出更加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