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东嘎林卡”。记者 陈林 楚武干 摄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德孔村位于日谢公路沿线东嘎乡北侧,距离日喀则市区约15公里,全村有42户210人。这个仅有42户人家的小村庄每家每年有6至10万元收入,已经脱贫摘帽,还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
这背后的“发财密码”何在?要破解这一密码,就需要探究德孔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荒滩里“长”出“人工氧吧”
出日喀则市区,沿日谢公路驱车北行约半个小时,一片茂林之地便出现在眼前。
这里,就是东嘎乡德孔村。
走在村里小路上,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盎然的绿色,密密匝匝、高低错落,宛如穿梭在林木搭建的“隧道”里。林荫密布、郁郁葱葱,塔曲河静静流淌、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小院掩映在那醉人的绿荫里,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很多大树都是五六十年前栽种的,在我们村种树也是一种传承。”德孔村党支部书记多吉占堆说,“以前可不是这样。”
德孔村的绿化好似一颗水珠,折射的是村民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开展植树造林的生动实践。
今年58岁的扎西,是土生土长的德孔村人,15岁时,他就开始种树,可以说是德孔村“植树史”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这些树木“成长史”的陪伴者。
扎西告诉记者,过去的德孔村很小,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环境恶劣,难以生存。当时村里除了零星的树木外,唯一的绿色便是河边的杂草。“经常是,大风一来,满天沙尘,都不敢出门,更严重的是,庄稼会被沙子吞没,村民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穷得很。”扎西说。
要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就得种树。但在高海拔种树,太难了。“再苦再难也得种。”扎西告诉记者,雨水一来,全村老幼齐上阵,开始忙活,“那时候条件艰苦,‘树苗’是从树上砍下来的枝干,根本没有现在的优质树苗。”
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德孔村人通过实施种树绿化行动,成功实现了人进沙退、再造“荒滩绿屏”的壮举。“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种植,树越来越多,日积月累,就成了今天的样子。村里到处郁郁葱葱,就像一个‘人工氧吧’,环境大变样。”扎西说。时至今日,他还能清楚记得村里哪些大树是自己亲手种的。
小山村乐享“生态饭”
现在的德孔村有了成片树林,地绿了,天蓝了,雨多了,生态好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种树改变的不只是环境,也为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在收获绿色的同时,德孔村将这些“绿色”逐渐打造成可持续提现的“绿色银行”,积极开展乡村“林卡”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大力打造“东嘎林卡”旅游品牌。
如今,德孔村家家都从“东嘎林卡”这个“绿色银行”中获益,户户都吃上了“生态饭”,发起了“旅游财”,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扎西深有感触。去年“东嘎林卡节”,靠出租帐篷、卖炸土豆和啤酒饮料,扎西一家就赚了10多万元。“现在,我们村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我们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扎西高兴地说。
和扎西家一样,村里40多户人家生活都是越过越红火。
村民格桑普珍,家里有5口人,去年仅“东嘎林卡节”期间就赚了7万多元。“以前家里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也没多少,现在有了‘林卡’,足不出户就能有不少收入。”格桑普珍告诉记者,“多亏村里有这么好的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我才有机会在家门口致富。”
目前,“东嘎林卡”已经成为全村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1235元。就这样,德孔村,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了“明星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今的德孔村,贫困早已经成为历史,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随处可见,在宁静中尽显繁华。“随着‘林卡’产业的兴起,村里也有了大变化,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油灯变成了电灯,网络从无到有,出门有公路,进城有汽车,村里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了。”格桑普珍说。
种树有传承,新风扑面来
站在自家院子里,看着院内和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树木,58岁的村民格桑欣慰不已:“这些树都是我自己种的,长得很好。有了这些‘法宝’,沙尘没了,空气清新了,环境好了,自己住着也舒服多了。”
也许是植树历史的“基因沉淀”,在德孔村,种树、养树、护树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人都是自觉积极的植树人、养树人、护树人。每年植树时节,村里男女老少都会踊跃行动,自发种树。
“这是我们村的历史传统!特别是近些年来,大家尝到了好环境带来的甜头,种树的积极性更高了。以前种树主要是为了盖房子,改善居住环境,现在种树主要是为了让生态越来越好,好吸引更多游客来‘过林卡’。村里那些老树是五六十年前种的,小树、新树都是最近这些年村民自发种的。”多吉占堆解释说。
在德孔村村民看来,树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会“下金蛋”的“母鸡”。为了保护好这些“金疙瘩”,村里实行包片负责制,每户承包一片林地,自己种养管护。“自己包的林地绿意浓浓,来‘过林卡’的人自然就多,赚得也多。所以,家家户户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林地树多、草多、干净、卫生。”扎西对记者说。
生态好了,老百姓富了,跟着的是村里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喝酒、打牌、乱扔垃圾的少了,积极某营生、捡拾垃圾、爱护树木的多了。讲团结、讲友爱、讲互助、讲文明、爱家园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德孔村是‘种’出来的生态村!种树,让我们村别了沙尘,纳了富裕,来了文明。”格桑的话可谓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