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芒康县高效温室大棚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蔬菜长势。
日喀则市白朗县农业示范区的工作人员在园区内打理蔬菜及瓜果。
■导读
近年来,随着科技农业的推广普及,我区蔬菜种植业得到快速发展,本土产蔬菜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
今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约38.62万亩,比2017年增加0.44万亩,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更多地涌现出来。蔬菜种植业的繁荣兴旺,不仅丰富了百姓“菜篮子”,也为无数种植户提供了增收创收渠道。
“每年我们种的有机绿叶蔬菜、瓜果等,不用出门就会被抢购一空,长一茬卖一茬,比在家种地强多了。”拉萨市某园区菜农郭军红说道。
蔬菜是重要的农产品,在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振兴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蔬菜生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均对加快发展蔬菜产业作出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区各级农牧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力促进蔬菜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蔬菜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蔬菜产能更加强劲
“我家蔬菜大棚内,黄瓜、小白菜、西红柿等常见蔬菜都有,还种了芦笋这样的稀罕物。”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村民旺堆,一边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蔬菜一边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蔬菜产业已成为白朗县一大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了带动农牧民增收的“摇钱树”。
2009年,白朗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截至目前,白朗县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县级蔬菜标准化示范村4个,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一体化经营模式,日交易能力达9吨。
201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约38.62万亩,比2017年增加0.44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7.5万亩,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9%,比2017年增加1.91万亩。通过多年的生产发展,拉萨等主要城镇夏、秋两季蔬菜自给率达85%左右,冬、春两季自给率达65%左右,有效缓解了“吃菜难”问题,特别是农牧民通过参与蔬菜种植,增加了收入。
蔬菜品种更加丰富
“目前,我们在农牧专家的技术帮扶下,马铃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年收入达4万多元。” 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村民拉巴次仁说道。今年9月,日喀则市在南木林县举办了首届“土豆大王”评比活动。他种植的土豆以2.45斤的重量获得了第一名。家里有20亩地种了土豆,每亩收成达2000公斤。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马铃薯加工业、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市场对马铃薯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了解,2018年,日喀则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7万亩,占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61%以上。南木林县“艾玛土豆”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日喀则市农牧业发展一张靓丽名片。2018年,随着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我区马铃薯种植总面积基本稳定在22.39万亩,种植格局由以前的地域分割和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跨乡联合、连片开发,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正逐步推广。
不仅是马铃薯,食用菌等栽培种植也渐成规模,成为多地助力经济发展的亮点。“近年来,西藏白肉灵芝研究成果已被企业成功转化,并在林芝、日喀则、拉萨等地示范推广;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宜西藏地区种植的羊肚菌栽培技术,并陆续在拉萨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堆龙德庆区羊达乡、昌都市等地进行栽培示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今年,我们还继续开展了菌根菌合成技术研究,培育了华山松无菌苗,合成了松乳菇菌根苗和块菌苗。在林芝波密县易贡乡建设了约5亩的块菌园,移栽46株波士块菌苗,目前长势良好。”区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和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拉萨综合试验站站长谢荣介绍说。
绿色蔬菜成“新宠”
“买菜时,我喜欢买叶子上有孔洞的,这种农药打得少,像郭老板棚里的蔬菜,就是我喜欢的,几乎每周来买一次。”正在郭军红棚里买菜的市民胡女士说道。记者采访当天正是周六,前来大棚买菜的人真不少,郭军红也忙得难与记者说上话。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区涌现出了一批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曲水“达嘎乡”土豆专业合作社、蔡公堂白定村农村经济合作社;林芝市朗县“朗敦”辣椒合作社等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蔬菜,因其绿色、无公害而深受群众喜爱,成为餐桌“新宠”。
同时,我区部分有机绿色农产品也受到国家相关部委肯定。2017年,日喀则市亚东县黑木耳获得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土豆专业合作社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目前,全区共通过“三品一标”的有113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80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10个、地理标志产品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