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昌都开展第七批干部驻村工作以来,4571名驻村干部在1142个村(居)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服务群众,以“传帮带”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全力推进新时代干部驻村“七项重点任务”落地生根。
脱贫一线的“攻坚兵”
次仁旺堆是2017年度“感动西藏扶贫十大人物”。教师出身的他,在丁青县丁青镇仲佰村驻村期间,带领仲佰村群众进行大棚花卉种植,现种植各类花卉2000多盆,价值5万余元,带动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通过国家投资200万元和自筹20万元,建设仲佰村砂石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6人增收。另外聘请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务工,每人每月固定增收3500元,创造经济收入达150余万元;
创办的仲佰村“扶贫林卡”,带动仲佰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现金收入3万余元……
这只是昌都驻村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例子。另外一组数据更能说明广大驻村(居)干部的扶贫成绩:2018年,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1.16万场次,受教育群众63.7万人次;制定实施年度脱贫计划1586个,包户帮扶贫困户10981户76867人;组织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534次,帮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6408人;从各渠道争取扶贫项目211个,计划投资1.4亿多元。
产业发展的“先头兵”
组建加日扎村蔬菜销售示范基地、成立南谷民族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富民砖瓦厂、修建南川欢乐谷、建立惠民商业楼……选派党支部第一书记向巴旦曲每一项发展产业的措施,都点在了洛隆县孜托镇加日扎村群众的心头上。
以南谷民族手工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向巴旦曲将村里藏刀、金银首饰、银刀、酥油灯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力量整合起来,争取经费30万元,发展产业,实现年盈利300余万元,群众年分红20万元,户均实现增收750余元。
一年来,藏东广大驻村(居)干部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帮助村(居)找准发展定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转移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昌都市审计局朱海龙已在八宿县拉根乡绕巴村驻村3年了。大家在好奇他为何长期驻村的同时,更关注他是如何带领绕巴村群众发展产业的。
养殖业,是绕巴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利用昌都党建扶贫专项贷款50万元,朱海龙带领该村群众成立了拉根乡绿优农业专业合作社,誓要建设世界海拔最高、昌都唯一一个高原生态鹅养殖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养殖基地带动全村40户202人脱贫致富,每户增收5300元,人均增收1100元;预计到2019年年底,可实现每户增收2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
像向巴旦曲、朱海龙一样的驻村干部,在昌都还有很多,他们为藏东广大农牧区的产业发展尽心尽力。2018年,帮助村(居)理清发展思路2741条,制定完善实施经济发展规划2082项;兴办村集体经济实体40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3个。
民生改善的“排头兵”
一年来,广大驻村工作队坚持“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帮办不包办”的原则,积极当好村(居)“两委”的参谋助手,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多解民忧、多谋民利。
驻察雅县烟多镇列康村工作队队长李彩霞来自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在2018年春节藏历新年之际,通过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倡议,开展为全村72户群众募集爱心衣物的活动,共发放崭新棉衣360件,价值14万余元,并争取价值2万元的高血压药品,为患病群众免费发放。
在驻村日记中,李彩霞这样写道:“我是一名普通的驻村队员,要用实际行动践行驻村干部的使命和责任,要用辛勤的汗水践行扶贫干部的信心和决心。”她的驻村,彰显和诠释了驻村干部无私奉献的爱民情怀。
一年来,广大驻村干部努力改善民生的成效是显著的。2018年,慰问五保户、“三老”人员、贫困群众4.15万人次,发放了价值545.45万元的慰问金(品);帮助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2亿元、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供养补助调标资金4706.46万元、各项惠民补偿(补贴)资金7832万元。
芒康县朱巴龙乡松瓦村工作队通过开展“暖冬行动”,面向社会为本村102户农牧民群众征集价值5.3万元的衣物1500余件。
……
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风貌。从驻村的那一刻起,一个个驻村(居)干部俯下身子扎根农牧区,迎难而上,持续使劲,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最亲密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