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西藏新闻

忆往昔 次仁罗吉老人说眼前的生活最幸福

时间:2019-03-23

记者 洪西 摄

本网讯(记者 洪西)次仁罗吉,1939年出生,现年80岁,8岁起成为克松庄园的一名朗生,是专门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如今家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她的孩子有的当了老师,有的继续务农,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让他们懂得感恩、分外知足。

最讽刺的典故 “克松”和“三个便宜”

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的克松居委会叫克松庄园,是旧西藏大农奴主索康·旺青格勒在山南的六大庄园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克松”意为“三个便宜”:盖克松庄园时,农奴累死累活搬砖搬木,农奴主却不给发工资,是为农奴主占农奴的一个便宜;生活本就非常艰苦,酥油茶里从来没有酥油,喝的时候不用吹,是为农奴占的一个便宜;偶尔改善伙食吃藏面,面少汤多,农奴吃完后将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用洗碗,是为农奴占的另一个便宜。三个便宜,反映的是克松黑暗压抑的封建历史,更是对农奴主剥削压迫农奴的最真实的写照和最尖刻的讽刺。

克松,被称为民主改革第一村,这里的人们,经历了黑暗压抑的农奴时期,摆脱了“会说话的牛马”的身份,在1959年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时值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记者带您见证农奴翻身把歌唱的美好生活。

最深的记忆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3月15日下午,克松居委会显得格外静谧,家家户户门前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孩子们欢快地穿梭在健身器材之中,干净的水泥路上不时穿梭着来来往往的汽车,几名阿佳坐在路边喝着甜茶聊着天,偶尔说到高兴事便笑得前仰后合。过去那段历史,被陈列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里,静静被时光封存……

走进80岁老人次仁罗吉的家中,二楼阳台的躺椅上,次仁罗吉的老伴儿扎西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客厅里,崭新的藏式家具格外耀眼,次仁罗吉说,柜子中央摆着的电视机成了每晚必备的消遣品:“我俩特别喜欢看小品、藏戏,有时候看到反映过去农奴历史的小品,一下子回忆到过去的日子,气得直跺脚。”

“8岁开始,我接替了母亲的担子,成为庄园里地位最低的奴隶,朗生。负责给农奴主洗衣服、洗被褥,不论酷暑还是严冬,只要有需要洗涮的东西,都要做到随叫随到。”次仁罗吉回忆,每天从早到晚干体力活,只能获得一小把糌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住的屋子也无法抵挡寒风。“父亲是差巴,专门租种庄园土地的一种农奴,每年上缴完粮食,家中没有可以糊口的粮食,只好向别人借,年复一年,借的粮食还不上,日子越过越艰辛。”

最幸福的日子 农奴翻身做主人

1959年,声势浩大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开展,封建农奴制度土崩瓦解。同年7月,克松村村民代表参加了民主“豆选”(将豆子扔到自己认为有资格成为村干部的人的碗里),选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协会。“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牛羊,种出来的粮食不用再上缴,昏天暗地的农奴生活终于结束,翻身把歌唱的好日子终于到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次仁罗吉说,刚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但是日子一天一个变化,真正有了自由身的村民们也放下防备心,农闲之余开心地跳起锅庄,自由与幸福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时光流转,次仁罗吉经历了就业、医疗等一系列的改革,克松居委会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现代化,通水、通电、通网,家家户户盖起了二层小楼,务农、种大棚、做生意……村里人无不感恩着党的关怀。

“老了老了也闲不住,每年依旧会种小麦、青稞、豌豆,吃不完的就拿到泽当去卖,偶尔还会去隔壁村子打零工,挣些零花钱,每年的收入都很不错。”如今,次仁罗吉闲暇之余,约上闺蜜,组团搭乘公交去泽当逛街、买东西,“这一辈子酸甜苦辣都经历过,现在真是享福了。”说完,次仁罗吉和老伴相视一笑。

  • 上一篇:迎接“世界气象日” 西藏气象专家走进校园宣讲气象科普知识
  • 下一篇: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党的光辉照耀雪域高原